-
2017年中國光伏產業鏈概述
2017/8/25 12:39: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光伏行業及產業鏈分析:產業鏈已完善,技術革新是未來最大亮點光伏產業鏈包括上游:硅料的采集,硅片、硅棒、硅錠的生產;中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制作;下游:光伏電站系統的集成與運營。國內最初靠電池和組件起家,由于進入門檻低,造成了大量企業涌一、光伏行業及產業鏈分析:產業鏈已完善,技術革新是未來最大亮點
光伏產業鏈包括上游:硅料的采集,硅片、硅棒、硅錠的生產;中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制作;下游:光伏電站系統的集成與運營。國內最初靠電池和組件起家,由于進入門檻低,造成了大量企業涌入。當時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頭在外,即上游硅片、硅料靠進口,下游組件靠出口,關鍵的技術和設備也靠國外。隨著近幾年國內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光伏產業鏈逐漸向兩頭延伸,現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目前,行業已到國內光伏企業引領全球技術進步的階段:由于光伏行業的核心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所以如果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進而達到完全平價上網,就必須要在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產業鏈上實現技術革新,以達到提質增效的規模化應用。
三、國內光伏市場:格局結構雙轉換,增長速度將放緩
光伏市場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重心逐漸從地面電站向分布式電站轉移。2017 年第一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 721 萬千瓦,與 2016 年同期基本持平。累計裝機容量達到 8463 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 7188 萬千瓦,分布式累計裝機容量 1275 萬千瓦。2017 年一季度光伏發電量 214 億千瓦時,同比增加 80%。全國 2017 年一季度新增光伏發電裝機中,中東部地區成為了主要增長區域,新增裝機 639 萬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的 89%,市場格局正在從西北部逐漸轉移到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發展提速,2017 年一季度分布式新增裝機容量 243 萬千瓦,同比增長 151%;主要集中于浙江、山東、安徽和江蘇四省。
光伏市場空間仍很大,但增速將趨緩。2016 年,光伏全年發電量達到 662 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 1.1%,比 2015 年增加0.43 個百分點,比 2013 年增加 0.95 個百分點。可見我國光伏發電比重在不斷上升。2013 年-2016 年,我國電力能源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火力發電量所占比重下降了 7%。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 15%;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 20%。 為達成此目標,預計火力發電所占比例將進一步下降,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所占比例將不斷提高,這意味著中國光伏產業仍有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2016 年底,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指出了未來幾年太陽能發展方向。《規劃》中提出了到 2020 年光伏發電電價水平在 2015 年基礎上下降 50%以上,在用電側實現平價上網的目標,這意味著光伏行業降本壓力比較大。 目前光伏行業降本已進入關鍵期,再加上棄光限電等問題急需解決,預計未來很難再出現裝機容量爆發性增長的情況,增長速度將會趨于平緩。
2013-2016年發電量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政策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降本提效是不變的主題
光伏行業越來越趨于市場化驅動。由于光伏度電成本較高,目前光伏電站還需要政府補貼扶持,但是從近幾年政府發布的政策來看,一方面不斷下調標桿上網電價,減少補貼,倒逼企業進行技術研究降低其發電成本,很多規模小、技術水平低下、創新能力不足、融資能力差的公司將會被迫退出市場;另一方面鼓勵企業使用高效產品,如“領跑者”、“超跑者”計劃,不斷促進行業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發電效率。可見光伏行業發展的長期邏輯已經從“補貼驅動”輪轉到技術產品的創新與規模化應用所帶來的“降本提效”推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直擊AICon北京現場:硅基流動首發煥新品牌及國際站!
- “工業+文化”釋放“新”魅力 工廠車間從幕后走向臺前打開文旅消費新空間
- “好房產品力峰會暨數字化賦能創新大會”圓滿落幕,聚焦產品力重構與成交效率提升
- 區域協同注入產業活水!“寧德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首站寧波成功舉辦
- 浙江景寧農戶19天賣10萬單!阿里陪跑計劃讓50歲“老姜頭”變身電商新農人
- 酷特智能開啟企業級應用市場新生態 企業智能體集群全面招商
- 軍校上新 今年招生有何新變化?一文詳解
- 山海共進 特創未來,2025 山特 T1 峰會成功召開
- “深海”力量!中國海油攜手電科金倉完成核心系統全面國產化
- “校企協同育人”鍛造畢業生“硬實力” 為學生鋪設從校園直達企業就業“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