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樣的PMI數據不一樣的經濟預測
2017/7/10 11:18:4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經濟研判和投資分析的角度出發,我們到底要不要相信數據?答案是肯定的。任何分析和預測都離不開堅實的基礎,而統計數據正好就是這樣的基礎。真正的問題出在后面,同一樣的經濟數據從經濟研判和投資分析的角度出發,我們到底要不要相信數據?答案是肯定的。任何分析和預測都離不開堅實的基礎,而統計數據正好就是這樣的基礎。真正的問題出在后面,同一樣的經濟數據,可能出現完全背離的分析解讀。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有兩套,一個是官方的,國家統計局的,一個是民間的,現在叫財新PMI指數,兩者雖有差別,但總體走向一致,而PMI指數還算是反映中國經濟走勢強弱比較靠譜的數據。
6月份的PMI,當兩個數據都出齊時,我們發現官方和民間的都出現了比較好的勢頭,官方PMI指數升至51.7,較5月上升0.5個百分點,財新PMI升至50.4,也重新回到擴張區間,顯示制造業運行有所改善,結束了5月輕微放緩的狀態。
單看6月數據自然是向好,但是分歧就在這個好是一時的還是趨勢性的,市場永遠最關注的不是當月數據,而是下個月、下個季度的數據會怎樣?應該說,針對6月份的PMI數據,市場分析的分歧還是很明顯的。
官方PMI數據先出來之后,彭博給出了一個比較樂觀的預測,"事實已經證明,2017年的經濟活動強于預期,這就給了決策者集中精力遏制金融風險、給有泡沫的房地產市場降溫的空間。全球貿易升溫正在提振企業利潤和招聘增速,并暫時緩和對于房價回調或導致政府6.5%的增長目標可能無法達成的擔憂。"
財新PMI數據剛剛出來,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卻表示,6月制造業景氣度略有回升,但從庫存和廠商情緒來看,這更像是一個反彈,經濟下行趨勢或在后期得到確認。
到底要聽哪個經濟學家的預測,這的確會給投資者和企業家帶來極大的苦惱。所以,我們曾經在2012年聽過馬云這樣的說法,"假如企業家要去聽經濟學家的,這些企業一半已經死掉了。"然后2014年馬云又說了,"企業家最能感受經濟的變化,要相信自己對于未來市場的變化。如果你這個時候還去聽經濟學家的預測,你的災難就大了。"
馬云說的這兩番話本來已經是過去時了,但是今年6月在凱恩斯誕辰134周年紀念日上,又被某位經濟學家提出來質疑,"馬云有什么資格瞧不起經濟學家?"然后又引發了一次熱烈的爭論。
我的想法是,經濟學家應該是經得住質疑、不怕質疑的,沒有質疑哪來的學術發展和進步,凱恩斯是通過質疑它之前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而一手打造了宏觀經濟學這門學科,弗里德曼又是通過質疑凱恩斯的赤字政策重新提升了貨幣主義的重要性,兩個人的模型也許都沒有錯,只不過要看放在什么樣的經濟條件下使用。沒有包打天下的經濟學模型存在,就像炒股的人永遠也找不到他們的圣杯一樣。
對于馬云的質疑,再來看對同樣的PMI不一樣的解讀,我們可以有什么所得呢?我有一個建議,那就是和馬云一樣的企業家大可不必把所有的經濟學家或者經濟學預測一棒子打死,畢竟,所有的模型和分析預測都是為了和企業投資經營的實際相結合的。
馬云也說了,企業家要相信自己的感覺和預測,因為,企業家自己也是經濟學模型中的一個重要的變量,在同樣的6月份PMI數據之下,企業家們自身對經濟的感受和最終的投資決策,恰恰能決定7月份、8月份、9月份的PMI數據。
所以,企業家也要看數據,也要看各種經濟學家的分析和預測,然后和自己作為企業家還有身邊的企業家伙伴們的感受和預測相對比,如果一致的話自然好,如果不一致的話再分析。而對于經濟學家而言,自然要對經濟數據做出分析,但是做出的分析,必須還要對企業家的感受和他們即將進行的投資經營行動相比照,然后再進一步調整預測。這樣的兩種預測都應該是貝葉斯式的,而不是一把見分曉的擲色子游戲。
對于第三季的PMI和第三季的經濟走勢強弱,其實需要考慮的變量還有更多,比如,美聯儲的加息節奏,比如,企業對金融去杠桿和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預期,這些都是變化中的量,我們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相機抉擇。
經濟預測本來就是這么難,投資者和企業家們,無一不是在掙著面對不確定和承擔風險的錢,事實不正是如此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政策利好促進服務貿易持續穩中向好
- 下一篇:發改委: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深化價格改革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