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影響中國柔性自動化生產裝備與工業機器人系統應用行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2016/11/27 10:31: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影響發行人發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規劃使行業發展明確可期2013 年 12 月,工信部出臺《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 2020 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1、影響發行人發展的有利因素
。 1)政策規劃使行業發展明確可期
2013 年 12 月,工信部出臺《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 2020 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 45%以上,機器人密度達到 100 以上。所謂機器人密度一般是指每萬名制造業工人所擁有的機器人數量, 能體現工業機器人對每個國家、每個行業的貢獻程度,亦能側面反應行業的自動化普及程度。
據 IFR 統計, 2014 年,韓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達到了每萬名工人擁有 478 臺在操作機器人(以下用僅用數字表示,即“密度為 478”),德國和日本分比為 292 和 314。在其統計樣本中,歐洲國家的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 85,美洲國家為 79,亞洲國家為 54,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基本都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66。因此,比對 2020 年機器人密度達到 100 以上的目標, 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的預期發展空間將會有明顯提升。
從全球下游應用領域來看,汽車工業的密度達到 400-700,橡膠塑料工業達到 200-400;電力電子行業達到 100-200,屬于密集度較高的行業。而金屬制品、太陽能、食品飲料、包裝、醫藥行業的密集度均在 100 以下。目前,整個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密集度在 50-100 之間,如果將這一數值提高到 200,則需要新安裝機器人數量達到 120-150 萬臺,經濟價值達到 1.6-2.0 萬億。
經過近年自動化、智能化的推廣,我國汽車行業工業機器人密度大幅提高,從 2006 年 51 發展至 2014 年的 305;其他行業的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和保有量也有不同程度提升,但綜合密度仍然較低,只有 36。從全球平均數據與我國情況可以看出, 我國汽車工業的自動化、 智能化程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而其他行業,如電子、包裝、醫藥、金屬制品等,在柔性自動化生產裝備及工業機器人系統應用方面的投入將會呈現出爆發增長態勢。
。 2)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工業高精尖化發展,以柔性自動化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如沐春風我國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 已著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調整產業結構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之一。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所謂高級化又稱產業結構升級。在后工業時代,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工業由低端向高端發展,技術密集型和高端裝備產業的占比加大。
柔性自動化生產裝備是高端裝備的典型代表之一, 是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實現生產線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工業基礎,其最大優勢在于解決生產的高效性和一致性問題,成為產業結構調整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行業發展周期的角度來看,智能裝備產業目前處于導入期后期,未來將步入高速成長期。
。 3)人口紅利消失,柔性自動化生產設備及工業機器人使用成本降低,性價比凸顯自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已開始加快,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從 1990 年的 6,300 萬激增到 2015 年的 1.44 億,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 10.50%。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由過剩轉向短缺,勞動力成本開始不斷上升,國內制造業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將逐漸消失殆盡。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 2014 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 47,241 元,較 2008 年的 24,404 元上漲了 93.58%,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1.64%。
反觀工業機器人成本,以標準六軸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市場上一臺機械手價格約在 25 萬元左右,且隨著制造工藝的日趨熟練,行業發展成熟度逐步提升、國內市場競爭更加充分,工業機器人價格總體將會逐步下降。根據汽車零配件及整車生產企業機器人使用情況可大體假設,一臺機械手臂可替代 3-4 名流水線工人,在此基礎上對人工成本與機器人成本進行粗略的比較計算,以側面說明工業機器人的可用性和合理性。從下表可以看出,假設一般制造業企業 2014 年在生產中投入使用一臺工業機器人,其所替代減少的人工成本投入基本在 2016 年即已超過工業機器人的投入金額,工業機器人投資回收年限基本不到 3 年。未來隨著人員工資的不斷攀升,機器人價格的不斷下降,投資回收年限仍將會將會持續下降。
注: 2008 年至 2013 年間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復合漲幅為 13.73%,表格中 2014 年-2018 年的“人均工資漲幅”以此為基礎計算;“可替代工人人數、機器人價格降幅”主要為根據行業基本情況估算得出。
。 4)隨著智能化生產概念的滲透,下游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大與深化通常情況下,基于理性經濟行為,人力成本占比高、工序重復性較強且精致度要求較高的企業一般會主動提出自動化、智能化的要求,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次品率、提高生產效率,然后隨著先行者自動化設備的大規模上線及良好生產效果的呈現,智能裝備的優勢將會逐步波及至其他行業,并最終滲透至社會的各行各業。
目前, 柔性自動化生產裝備及工業機器人系統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等行業,或者焊接、重物搬運、涂裝等領域,其他行業和領域的應用程度并不高。隨著經濟調結構的大幕拉開,實現轉型的企業會能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和優惠政策,與之相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業將會面臨淘汰,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會促使企業加快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工業企業通過大量運用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占領行業至高點。醫藥、化妝品、醫療器械、食品飲料等高成長行業的工業自動化水平將出現由低到高的快速增長。
2、影響發行人發展的不利因素
目前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柔性自動化生產裝備及工業機器人系統應用領域,機器人本體正處于研發階段, 因此影響公司發展的不利因素大多與自動化設備生產、系統集成的業務特點密切相關,如系統集成大多為非標準化作業,這既是公司技術實力彰顯之處,成為阻隔潛在競爭者行業進入的天然屏障,但也在另一方面影響了公司規模的急速擴張, 使得公司并不能向標準化產品生產商一樣單純通過增加機器設備來擴大產能。
( 1)系統集成業務非標準化作業
從銷售人員拿到訂單到項目工程師根據訂單要求進行方案設計, 再到安裝調試人員到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最后交給客戶適用,不同行業的項目都有其特殊性,很難完全復制。因此,公司積極推行模塊化、參數化設計理念,針對自動化生產線中的每個獨立單元系統進行標準化模塊組合, 避免從零部件到單元系統再到整條線的完全重新設計,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 2)資金墊付壓力較大
系統集成企業代表性的收款模式為“ 3331”模式,即圖紙通過審核后拿到30%預付款,發貨預驗收后拿到 30%,安裝調試完畢后拿到 30%,最后 10%為質保金。按照這種付款方式,系統集成企業通常需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墊付大部分資金,如果多個大型項目同時操作,便會容易產生短時資金缺口,限制企業跨越式規模擴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