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強國建設穩步推進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成就矚目
2017/10/27 10:21:0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這一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經濟5年來實現年均增速7.2%、通脹率2%、調查失業率5%左右,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穩則經濟穩。可以說,中國工業在中國經濟穩增長中功不可沒。我國工業克服重重困難,頂住了下行壓力,保持了平穩增長,2012~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8%以上,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0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4.8萬億元。著力改善市場環境,企業效益水平整體良好,單位勞動產出明顯提高。2013~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8%,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1%。
我們欣喜地看到,工業經濟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許多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我國自主研制的大飛機C919和支線飛機ARJ21等產品順利下線和試飛成功,國產鉆井平臺實現深海海上氣田開發,載人深潛取得突破,國產高檔機床關鍵功能部件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我國具備成熟的大型水電設計、施工和管理運行能力,風電關鍵零部件基本國產化,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在智能制造領域,我國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分布式控制系統、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等一批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項目實現突破。
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在北京勝利召開之際,我們重點選擇裝備制造、鋼鐵、煤炭、建材、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等行業,以圖片報道的形式,與讀者共同分享中國工業5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以進一步堅定我們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信心,為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裝備篇
陸海空裝備制造全面開花
近5年來,我國在裝備制造領域創造了大量的"世界之最",這些令人驚嘆的工程奇跡,改變了中國,也收獲了世界的贊嘆。
先看"上天"。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起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
2016年7月3日,"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完工,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
2017年5月5日,C919首飛成功,這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150座級干線客機,其標志著我國大型客機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還有這5年來,從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到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天舟貨運飛船組成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試運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空間實驗室階段"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既定任務目標,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應用成果,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應用進入到新階段。
再看"下海"。今年3月,中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海翼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系列水下滑翔機的統稱,按照不同工作深度和承擔的不同任務,分為300米級、1000米級和7000米級等多種類型。5月,隨著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6月,中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
曾幾何時,海洋的驚濤駭浪意味著兇險畏途。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目標。經過5年的努力奮斗,中國以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為突破口,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項項海洋科技核心的突破,一次次"中國深度"的刷新,為唱響中國深海"三部曲"——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創造了前提條件。
同樣令人振奮的還有在中國陸地上的成就。中國高鐵的發展世界矚目,截至2016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2.2萬公里,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惟一成網運行的高鐵。
今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從"和諧號"到"復興號",跨越的不僅僅只是速度,更是標志著中國高鐵正式邁進"中國標準動車組"新時代。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強化基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五大工程,探索形成了一批較成熟、可復制、可推廣的制造業發展新模式。近兩年來,工信部還安排了工業強基工程47個方向61個項目,推動工業基礎能力穩步增強。核心基礎零部件研發制造取得新進展,如高端航空緊固件等一批產品打破了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能源篇
能源運行呈現新格局
十八大以來,隨著能源生產革命的不斷推進,煤炭等傳統能源生產下降,新能源生產快速增長,我國能源運行呈現新的發展格局,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5年來,特高壓的電壓等級、輸電距離、輸送容量不斷刷新世界紀錄;5年來,無論是特高壓技術、標準還是重大裝備,都實現了完全自主,中國特高壓標準,已經被確定為國際標準向全世界推廣。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國全面掌握這項技術,并開始大規模工程應用。在世界上,中國特高壓技術、裝備和工程總承包一體化"走出去",鋪展了一幅自主創新的壯闊畫卷。
這5年,我國從運行3條到投運14條,再到新建9條特高壓大通道,電壓等級、輸送容量、輸送距離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基本形成了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特高壓輸電網絡。發布國際標準46項、行業標準61項,電壓等級、輸送容量、輸送距離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中國標準就是世界標準",特高壓成為了央企的一張"金色名片"。中國特高壓輸電工程的成功,開啟了特高壓為最高電壓等級電網建設的新紀元,在電網科技領域完成了從追趕到超越的歷史性轉變。
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增水電裝機約8300萬千瓦,預計2017年底總裝機約3.4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1萬億千瓦時。5年間,我國開工和投產了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等一批30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站。其中,溪洛渡水電站裝機規模居世界第三位。同時,風電領跑全球,光伏發電快速擴大,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技術進步保證了中國核能利用的不斷發展。三代核電的裝備國產化也取得豐碩成果,彰顯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大國的地位。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在福建省福清市開工建設。"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創新、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在能源供應方面,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取得突破,能源進口較快增長,品種不斷優化、多元,保障了能源的穩定供應。其中,油氣進口能力穩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西北、東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火電、水電、核電、新能源、電網、煤炭等領域國際合作全面拓展。同時,能源消費得到有效控制,煤炭消費顯著下降,消費結構明顯優化。
鋼鐵篇
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戰略基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鋼鐵工業主動適應新常態,轉觀念、抓改革、促轉變,用新觀念、新思維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以變革為突破口,化解過剩產能,取得明顯效果。
我國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基點。鋼鐵企業按照"穩市場、控產量、調結構、保盈利"方針,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自覺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技術研發能力、設備裝備水平、產品質量以及現代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鋼鐵工業整體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2017年1月10日,山西省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宣布,目前太鋼已具備圓珠筆頭批量生產能力,未來兩年將有望完全占據國內市場,替代進口。一支司空見慣的中國筆,書寫出的是創新驅動的中國力量,大大提振了中國制造的底氣。
我國鋼鐵工業積極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形成若干家世界級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實現"既并又組"。2016年12月1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標志著國內第一大、全球第二大鋼鐵集團正式破冰啟程,國有企業致力于"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對于深入推動我國鋼鐵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有效推動我國鋼鐵行業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加速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悉,寶武合并只是鋼鐵行業新一輪兼并重組的一個開始,接下來,東北、河北、江蘇地區等區域性整合即將拉開帷幕。
電子信息篇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實現三連冠
五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質量和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2017年6月19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ISC2017國際高性能計算大會上,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運營,基于國產眾核處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以每秒12.5億億次的峰值計算能力以及每秒9.3億億次的持續計算能力,再次斬獲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榜單TOP500第一名。本次奪冠也實現了我國國產超算系統在世界超級計算機冠軍寶座的首次三連冠,國產芯片繼續在世界舞臺上展露光芒。"神威·太湖之光"的成功,標志著我國超級計算機研制能力已位居世界領先水平。
據了解,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安裝了40960個中國自主研發的"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該眾核處理器采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統,峰值性能為12.5億億次/秒,持續性能為9.3億億次/秒。目前已開展了眾多應用課題,應用領域涉及天氣氣候、航空航天、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19個方面。"神威·太湖之光"一年來共計完成200多萬項作業任務,支持國家重大科技應用、先進制造等領域解算。現在也在和很多制造相關的一些院所和公司合作,比如大型船舶設計、飛機設計。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超級計算機會越來越多向大數據領域進軍。
有色金屬篇
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
十八大以來,有色金屬工業努力推進產業發展由大到強,為實現有色金屬工業強國夢砥礪奮進、鏗鏘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積極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在總量規模、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國際影響等方面都邁上了新臺階,為實現有色強國夢積累了堅實基礎和豐富經驗。
十八大以來,全行業總量規模穩步提升,行業影響不斷擴大。2013年到2016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從4154萬噸增長到5283萬噸,年均增長8.1%。同時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我國自主開發的有色金屬新材料有力支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為航空航天、高速列車、海洋開發、核電工程等作出了突出貢獻。有色金屬企業成為踐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開發、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倡議和戰略以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色金屬工業的全球影響力不斷上升。2016年,我國銅、鋁、鉛、鋅等主要有色金屬產量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35.9%、55.4%、42.0%、45.9%。在世界十大銅、鋁、鉛、鋅冶煉企業中,我國都有3家以上的企業位列其中。
在產業結構方面,有色金屬工業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這一時期,銅材和鋁材產量年均分別增長15.5%和20.1%,遠高于同期冶煉產品產量增長速度。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利潤占比,由2013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約60%。依靠國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地質勘探,發現了一批大型礦床,國內資源保有儲量相應增加。同時,境外資源開發取得重大進展,穩定了境外資源供應來源。
同時,重大成果亮點紛呈,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自主開發的多項冶煉關鍵技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加工裝備水平整體提高。高性能電子銅帶及箔材、航空鋁鋰合金、大斷面鋁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技術與產品取得新突破,鋁空電池、納米陶瓷鋁等創新產品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建材篇
跑出創新發展加速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材行業貫徹落實治國理政新理念,開拓創新,推動各細分領域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一批耀眼的技術成果落地。
水泥窯協同處置、脫硫脫硝除塵綜合治理技術裝備廣泛應用,6世代及以下平板顯示器件用基板玻璃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超白玻璃基板有力支撐了太陽能光伏組件的發展,全氧燃燒技術在平板玻璃行業實現工業化應用。大尺寸石英坩堝、陶瓷薄磚制備、噴墨打印等技術逐步推廣,陶瓷原料干法制粉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無堿高強玻纖、高強碳纖維、碳化硅纖維、玄武巖纖維實現工業化生產。低品位礦選礦提純、均化及再利用等非金屬礦加工技術穩步推廣,礦物功能材料在精細化工等領域應用水平明顯提升。
2017年4月6日,中建材(宜興)新能源有限公司拉出了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1.5毫米,引起全球玻璃行業關注,并在整個光伏行業引起震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大部分傳統建材產業需求達到"拐點"或"平臺"期,滿足現代綠色節能建筑和建筑部品化、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要求的新型建材,以及以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為代表的建材"新興產業",在整個建材行業越來越受重視。幾年來,工信部等相關部門著力壯大建材新興產業,把加快開發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發展玻璃基材料、工業陶瓷、人工晶體、礦物功能材料、高性能無機纖維及復合材料,鼓勵發展石墨烯等前沿材料,作為工作重點。
通過不斷努力,"轉型、創新、綠色、融合、開放"成為建材業轉型升級的五大關鍵詞。
煤炭篇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我國煤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在應對煤炭經濟下行挑戰,推動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脫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在政策研究、科技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現代煤化工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綠色發展、煤機裝備制造、國際化發展、煤炭去產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了煤炭行業改革發展和平穩運行。
五年來,我國煤炭行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組織召開全國第八次煤炭科學技術大會,印發了《關于煤炭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十三五"煤炭科技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我國煤炭行業推動煤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組織召開現場會、技術交流會等方式,推動示范工程建設,引領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方向。2016年5月8日,陜西煤化工集團黃陵礦業公司一號煤礦1001工作面,成功通過順槽控制中心遠程干預的方式首次實現了無人化開采,創造了連續3個工作循環采場無人的紀錄,正式拉開了煤炭智能化開采的序幕,標志著我國煤炭工業系統進入新時代。
五年來,我國煤炭行業積極構建煤電一體化。2017年8月28日,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并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啟"合.縱連橫"的新階段,對于一定程度上消除煤電緊張關系、實現煤電風險對沖、建立煤電路運一體化大型能源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具有積極意義。(記者 楊紅英、孫郁瑤、孟凡君、曹雅麗)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創新驅動,點燃中國發展新引擎
- 下一篇:十九大后經濟發展思路浮現 突出三大著力點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