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石油鉆采設備產業發展對策及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2017/8/30 11:34:3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石油鉆采設備產業發展對策1、石油鉆采設備的產品策略產品營銷策略,即指企業制定經營戰略時,首先要明確企業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也就是要解決產品策略問題。它是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成功與發一、石油鉆采設備產業發展對策
1、石油鉆采設備的產品策略
產品營銷策略,即指企業制定經營戰略時,首先要明確企業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也就是要解決產品策略問題。它是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成功與發展的關鍵在于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程度以及產品策略正確與否。目前中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主要的消費群體主要是石油勘探開采的企業。
近幾年,中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保持快速的發展勢頭。2003-2011年,行業資產規模及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37.48%、44.76%。2011年全行業累計資產總額達到1373.51億元,市場規模達到1696.94億元。2012年1-2月,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達到57.9%,意味著原油對外依存度仍在繼續攀升。出于國家能源安全的考慮,我國將繼續加快石油勘探開采進度。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穩定國內石油產量,促進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推進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在全球上游油氣投資快速增長的大環境下,我國在油氣產能缺口顯著、三大油企“走出去”和煤層氣、頁巖氣開發的推動下,油氣勘采投資將實現穩定快速增長,利好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鑒于我國當前的能源需求形勢,預計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仍將呈現高景氣度。
在市場需求逐年增大的形勢下,石油鉆采設備的生產應注重兩點:(1)采用正確的投標報價策略;(2)加大售后管理力度。
3、石油鉆采設備的品牌策略
隨著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技術不斷發展和國家各項政策支持,在未來幾年行業將處于一個蓬勃發展時期,各品牌企業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生產商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另一類是新興的民營企業。目前,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尚處于整合階段,缺乏具備絕對實力的領軍企業,主要原因為,國有老企業經營體制處于轉型期,歷史遺留問題和人員負擔重,市場適應能力有限;而新興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但由于規模小,缺乏技術和資金實力,產品單一,資金鏈脆弱。由于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專業性強、市場準入門檻高,其他機械制造領域的巨頭亦難以參與該市場。同時,本土生產商存在巨大成本和技術適應性優勢,不存在外資借助強勢品牌壟斷中國市場的可能,所以競爭風險要遠遠小于其他傳統產業。但油田客戶需求十分龐大,跨機電、鋼材、化工等諸多領域,以勝利油田為例,2012年度勝利油田全年生產原油2,755萬噸,超年計劃5萬噸,同比增加21萬噸,連續17年穩定在2,700萬噸以上,全年新建產能285.5萬噸,僅該市場每年就要采購56個大類、共計12萬項物資,采購資金達數百億元人民幣,勝利油田物資采購模式亦呈現集中化、標準化趨勢。因此,未來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產業組織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市場集中度將向實力雄厚的綜合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制造商傾斜。
2、企業產品和運營不斷升級
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企業如何融入國際大市場并參與世界同行業競爭,是各企業面臨的生死存亡問題。為提高國際競爭力,行業中各企業紛紛在產品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產品結構調整、基本建設、技術改造上優化升級,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商正由單一設備供應商向成套設備承包商、交鑰匙工程方向邁進,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資本經營方向發展。未來石油產業發展,必然由石油開發、石油機械設備制造向技術服務性組織發展,服務產業出現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重要體現。
二、中國石油鉆采設備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1、石油鉆采設備行業拓展國際市場
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油氣勘探和開采,但只有20多個國家能夠制造鉆采專用裝備,中東、拉美、非洲等產油地區均從國際市場購買設備。美國在技術水平、產量、品種、國際市場份額方面都排在第一位;歐洲各國企業較多,在技術水平和品種方面也處于第一梯隊。我國近年石油鉆采專用裝備企業發展較快,出口額亦逐年增長,整體處于第二梯隊。印度和印尼等國家處于第三梯隊,屬起步階段。
伴隨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動力之一石油產業增長迅速。特別是2000年以來,受國內石油需求不斷增長和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等因素影響,石油公司逐漸加大油氣勘探和開發力度,拉動各國石油上游產業投資逐年加大,形成了新一輪油氣投資高峰,導致石油鉆采專用設備需求劇增,行業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生產總值2008年以后雖然總量一直保持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落,特別是金融危機蔓延以來,行業全年產值增速由2008年68.03%驟然降至2009年15.60%。盡管如此,面對復雜多變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制造業仍保持平穩增長,總產值由2007年僅有的576.42億元增至2012年
1,990.0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達到28.12%。
前獨聯體國家、北非、南美和南亞為國內石油公司海外主要戰略發展區,該地區產油量相對較高,但制造鉆采設備能力較弱,且設備陳舊,需要更新換代,設備進口需求量大,因此國內石油公司海外勘探步伐加快將對國內石油鉆采設備出口起到明顯推動作用。中國陸地鉆采設備,尤其是常規設備,技術較為成熟,質量已接近國際水平,性價比較高。自21 世紀初開始,國內各大油田紛紛開展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推動油田信息采集和傳輸技術普及和發展。在油田數字化建設趨勢下,高技術含量電子類監測設備的市場將逐步放大,并進而引發國內石油鉆采專用設備市場結構性變革,由原來機械產品為主導變為機電產品為主導。
我國產品具備明顯成本優勢,普遍為國外同類產品成本的30%~50%。經過十余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鉆機、鉆頭、防噴器和采油樹等制造工藝成熟、具備出口競爭力的系列產品,主要銷往美國、獨聯體國家、拉美和非洲,出口交貨值從2007年的97.27億元攀升至2012年219.1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64%。
西方國家石油裝備價格很高,不但一些亞非拉產油國在尋找替代產品,部分西方石油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也在尋找替代產品。我國在部分用量較大設備已擁有十分成熟的技術,如井口裝置、抽油機、抽油泵、鉆具、管材等,因此提高了此類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制造企業正在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以使國內產品更多地打入國際市場,使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得到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國內各項產業政策亦給石油鉆采專用設備出口帶來便利,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產品將在世界石油裝備制造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位置。長期來看,全球競爭力提升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將使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產業進入一個較長的快速成長期。
2、國內石油鉆采設備行業兼并重組
隨著居民消費轉向服務消費為主,第三產業占比上升明顯加快,我國經濟服務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意味著傳統行業如鋼鐵、建材、有色、煤炭、建筑、輕工等行業進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這些行業不僅將面臨長期的低速增長,并且將面臨市場規模的絕對收縮。
2001-2010年,在房地產和汽車行業的帶動下,從下游的消費,到中游機械、化工乃至上游的原材料,經歷了高速擴張的十年。但2011年之后,隨著居民消費明顯轉向服務消費,這些行業進入了低速增長時代。
簡單計算主要工業產品的平均增速,2011-2014年平均增速大部分不足2001-2010年增速的一半。比如,2011-2014年鋼鐵產量年均增速為5.6%,而2001-2010年為17.6%;2011-2014年,家用電冰箱增速為5.2%,不足2001-2010年增速的三分之一。對于這些行業而言,成熟期已經到來,衰退期可能無法避免。因此,無論是從經濟發展階段,還是從產業生命周期來看,我國傳統重化工業、基建產業鏈上相關行業以及輕工業都進入成熟期,并將邁入衰退期。
通過兼并重組提升市場集中度,是產業的趨勢和規律。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的水泥、鋼鐵等行業都走過這條路。
石油石化產業鏈有油氣勘探、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石油煉化、基礎化工、下游流通等環節。考慮到“一帶一路”戰略、國家能源安全,我們認為石油石化行業央企整合可能會集中在上游環節,即海外的油氣勘探、資源開發業務整合到一家企業,海外的工程建設整合到一家企業,而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中下游的煉油、化工、化學品等環節不動。
目前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生產商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另一類是新興的民營企業主要原因為,國有老企業經營體制處于轉型期,歷史遺留問題和人員負擔重,市場適應能力有限;而新興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但由于規模小,缺乏技術和資金實力,產品單一,資金鏈脆弱。由于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專業性強、市場準入門檻高,其他機械制造領域的巨頭亦難以參與該市場。同時,本土生產商存在巨大成本和技術適應性優勢,不存在外資借助強勢品牌壟斷中國市場的可能,所以競爭風險要遠遠小于其他傳統產業。
3、上游企業涉足鉆采設備制造領域
近年來,全球的石油消耗與日俱增,加大了石油開發方面的投資力度。在此背景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需求快速增長,行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812.37億元,同比增速高達46.49%。
由于石油生產安全性的特殊要求,以及參與全球競爭的迫切需要,國內生產企業逐年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的力度,生產工藝更趨合理、產品結構日趨完善、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自主開發關鍵生產技術的能力提升較快,中國的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的生產技術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增強。
中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產品包括/不包括明細包括1.石油、天然氣鉆采專用設備:鉆探機、采油設備、井口裝置、防噴器、修井設備、固井壓裂設備等;2.石油鉆采工具及配件,如吊卡、卡瓦、吊鉗、鉆頭;3.石油、天然氣鉆采設備零件。不包括1.鑿井機等礦山采掘設備,列入3611(采礦、采石設備制造)2.用汽車底盤改裝的石油專用汽車,列入3722(改裝汽車制造)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石油服務產業鏈可比較簡單地分為勘探、開發、儲運、煉制、銷售、化工等環節。油田服務行業位居石油產業鏈上游,直接為石油勘探及生產提供服務。因此,石油產業鏈上游的勘探及生產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油田服務行業的發展,而產業鏈下游對油田服務行業的影響較弱。
2010年4月,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為全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敲響了警鐘,為此美國專門成立了海上操作程序、海上裝備、水下井控和密封裝置、漏油預防和響應4個聯合特別小組(JITES ),一起研究制定在海上鉆井作業和漏油后響應的最好作法,以提高作業安全和對環境的保護。目前特別小組已對鉆井作業操作程序和設備提出了意見,針對深水鉆井作業的 幾項新的API標準也正在制修訂中。
API標準內容科學嚴謹,數據真實可靠,技術領先,規范合理,具有較高的安全適用性和互換性,標準在全世界石油行業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執行,已成為石油行業事實上的國際標準,也是ISO制修訂石油、石化設備材料及海上結構標準的主要參考對象。特別是API采取的產品認證制度,由于有利于提高用戶對制造商產品的信譽度,在市場化條件下,其做法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廣,其標準的影響也遠超ISO標準。截至2012年7月,在全世界具有API認證的75個國家中,取得API證書的生產制造商和服務公司有3567家,我國就有1453家,涉及API許可證5902個 ,是世界上取得API產品證書最多的國家,并且還有不斷發展的勢頭。
我國現有海洋鉆采裝備用標準89項,其中包括陸地和海洋鉆采裝備通用的標準68項,如鉆井和修井設備、提升設備、井口裝置及采油樹(水上)、井控設備、井架底座等;有海洋鉆采裝備專用標準21項,如海洋鉆井隔水管設備、海洋水下生產系統等。在89項標準中有國家標準33項,石油行業標準56 項,其中等同和修改采用ISO和API標準的44項,采標率49.4%,非等效采用API標準2項,而在海洋鉆采裝備21項專用標準中,采標率則超過80%。
我國海洋鉆采裝備現行標準統計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我國海洋鉆采裝備標準化起步較晚。在海洋鉆 采裝備專用標準上基本上以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為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項目還較少,這種對ISO和API標準的依賴性,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然是標準化工作的重點,但是研究制定適應我國海洋鉆采裝備的標準體系, 研究制定適應我國海洋鉆采裝備的標準已是非常必要。近幾年,隨著我國石油勘探開發向海洋的戰略轉移,SAC/TC96和SAC/TC355都加大了海洋鉆采裝備的標 準化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SAC/TC355先后集中制定了8項《水下生產系統的設計與操作》系列標準。SAC/TC96于2011年率先成立了“海洋鉆采設備標準化工作部”,專門負責開展海洋鉆采裝備標準的研究和制修訂工作,已先后完成了《石油天然氣工業鉆井和采油設備第1部分:海洋鉆井隔水管設備的設計和操作》、《石油天然氣工業水下生產系統的設計與操作第4部分: 水下井口裝置和采油樹設備》及《海上石油固定平臺模塊鉆井》等5項國家標準和《海洋鉆井隔水管設備規范》等2項行業標準的制修訂;組織開展了《海上石油固定平臺模塊鉆井》ISO國際標準提案工作,并取得了積極進展;開展了海洋鉆采裝備標準體系的研究和建立工作,為我國海洋鉆采裝備的國產化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有力支持。從海洋鉆采裝備的標準體系、標準的數量和標準的技術水平上看,ISO、API、DNV及其他國外先 進標準具有明顯的優勢, 主要表現在標準體系結構清晰、 覆蓋全面、配套完整,標準、規范、推薦作法等文件層次分明;標準具有較好的綜合性、配套性和完整性;標準本身內容科學嚴謹、數據真實可靠、技術領先、規范合理,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互換性。
ISO目前在海洋鉆采裝備方面的標準數量相對較少,且主要以轉化和在API標準基礎上制定為主,大部分的石油鉆采裝備標準都與API有對應關系, 特別在海洋鉆采裝備專用標準方面更是如此。例如,ISO 13628的17個系列標準幾乎都是依據API第17系列中對應標準轉化而來,這與API長 期代表ANSI(美國國家標準學會)承擔ISO/TC67秘書處工作,不斷力推自己標準為ISO標準有直接關系,但這種狀況隨著API已不再擔任ISO/TC67秘書處,其在ISO中影響力的削弱,預計今后將會有所改變。
API標準對世界石油工業影響廣泛,對ISO/TC67標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API標準以產品的性能為主,9個系列標準基本涵蓋了海洋鉆采裝備的各個主要內容,且每年還在不斷制修訂和完善。在2012年CSOEM的40項標準制修訂計劃中,就有20項與海洋鉆采裝備相關的標準,包括新制定的17系列中的6項海洋鉆采裝備專用標準,彰顯了API在海洋鉆采裝備標準上的重視度。
CEN標準則主要以采用ISO標準為主,一般很少直接采用API標準。作為ISO的主要成員國,CEN正在積極參與和不斷加強其在ISO/TC67標準制修訂中的作用,也正在影響著ISO國際標準制修訂的內容。
DNV、ASTM、ASME等其他國外先進標準在材料、焊接、設計計算、試驗和檢驗、疲勞分析計算等方面代表了成熟、先進和可靠的工業技術水平,是世界公認的先進標準,是ISO、API及CEN等標準中主要的規范性引用文件,也是海洋鉆采裝備制造業廣泛應用的基礎設計標準。
我國海洋鉆采裝備專用標準的制修訂近幾年才開展,目前這部分標準分屬在SAC/TC96和SAC/TC355兩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2個委員會根據專業劃分,分別按計劃制修訂標準,在標準級別上國家標準和石油行業標準并存。現有的21項海洋鉆采裝備專用標準中,主要是以等同和修改采用ISO和API標準為主,自主制定的標準項目較少,整體上還沒有形成較科學、系統、完善和清晰合理的海洋鉆采裝備標準體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