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市場空間及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2017/8/18 10:00: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汽車行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廣義上,是指汽車行業的生產、供應、銷售以及售后服務,包括零部件供應商、主機廠、渠道流通、汽車金融、汽車保險等各方的協作關系。狹義上,指的是整車廠與零部件的協作關系。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演變,汽車工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從汽車行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廣義上,是指汽車行業的生產、供應、銷售以及售后服務,包括零部件供應商、主機廠、渠道流通、汽車金融、汽車保險等各方的協作關系。狹義上,指的是整車廠與零部件的協作關系。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演變,汽車工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從垂直一體化逐漸走向專業化分工。汽車零部件企業承擔了更多的職能,同時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20 世紀50-70 年代,歐美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企業為降低成本,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紛紛采取了縱向一體化戰略,整車廠向零部件廠商延伸,零部件廠商主動掛靠整車廠商。隨著全球性競爭日益加劇,產品制造工藝以及產品質量和成本方面的不斷改進,產品開發周期越來越短。整車制造商從傳統的縱向一體化、追求“大而全”的生產模式,逐漸轉向機構精簡、以開發整車項目為主的專業化運作。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世界知名汽車廠商為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不斷剝離零部件制造部門或業務。1995 年,通用剝離汽車零部件業務組建德爾福;1997 年,福特剝離汽車零部件業務組建偉世通。德爾福和偉世通又分別于1999 年和2000 年徹底脫離通用和福特,成為獨立的公共公司。這些事件,說明縱向一體化不再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整車廠對汽車零部件的需求,愈加依賴于外部獨立的零部件配套廠。零部件廠商不再是傳統的加工,而是承擔了產品設計、制造、質量檢驗、及時供貨及市場服務等職能。整車廠逐漸縮減供應商,盡可能減少直接交易的配套廠,減少直接管理供應商數量。一級供應商提供系統服務,以總成供貨,同時管理、協調二、三級供應商。形成了金字塔結構的供應體系。
金字塔結構零部件供應體系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在全球汽零百強企業中,日本30 家,美國25 家,德國18 家,日、美、德三個國家占73 家,形成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內的絕對領導地位。韓國在全球汽零百強中占5 家。中國占2 家,華域汽車旗下的延鋒位列第18 名,中信戴卡位列77 名。
在汽零百強企業中,綜合類汽車零部件較專業類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上榜更多;在前十強的 10 強中,除日本矢崎公司僅生產汽車電子及電子連接器,其余前9 名業務跨度都在3 個子系統以上。全球汽零百強中綜合類汽車零部件在前60 名占據絕對優勢,在60-100 名專業類公司占據主要地位。在61-100 名的 100 強企業,銷售規模集中在14 億-34 億美金之間。百強榜的第一名是博世,營收448 億美金,約3100 億人民幣。百強榜的入榜門檻是14 億美金,接近100 億人民幣。
自2004 年起,《美國汽車新聞》每年根據供應商上一年度在汽車行業配套市場業務中的營業收入(銷售額)進行排名。如果汽車零部件企業沒有上報自己的銷售額,將無緣百強榜。中國的濰柴動力、均勝電子、福耀玻璃、寧波華翔、萬向錢潮等企業2016 年的營業收入均超過100 億,超過了百強榜的入榜門檻。
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區域集中度較高,且多與整車制造產業形成完整配套體系。中國零部件產業發展的特征包括兩大方面:行業空間大,持續增長;競爭格局分散,企業平均規模較小。
(1)中國零部件產業發展規模
中國汽車零配件總產值保持不斷增長的趨勢。據統計,從2001 年到2011 年,規模以上的零部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從333 億元增長到19778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7%。從2011 年到2014 年,從19778 億增長至2907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
(2)中國零部件產業分散,企業平均規模小
從企業規模來說,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眾多,大多數細分領域的市場集中度低,行業分散,企業規模較小,僅有少數細分領域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市場格局。據統計,2014 年我國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11110 家,企業平均主營收入2.62 億,平均利潤總額1935 萬。
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規模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收入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技術水平來說,我國零部件制造技術目前參差不齊。在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以成本和規模取勝的細分領域,我國零部件企業占有一定優勢。在一些知識密集型,以技術取勝的細分領域,外資企業占有明顯優勢。例如動力轉向、安全氣囊、全球定位系統和自動變速器等產品,外資企業占有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汽車內外飾件是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的基礎環節,但市場體量較大,同時也是實現自主國產替代的重要突破口。一批優秀的國內汽車零部件廠商在相關領域脫穎而出,其中以延鋒汽車飾件、福耀玻璃、中信戴卡、寧波華翔、萬向錢潮、敏實集團、萬豐奧威等企業在細分領域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乘用車核心零部件尤其是一些壁壘較高、具有整車動力、安全要求的領域仍是自主零部件廠商的短板,尚處于趕超階段。整體上看,汽車電子、發動機與控制系統、汽車主動安全等關鍵技術均被博世、德爾福、大陸電子、電裝等跨國巨頭壟斷。
國內汽車零部件細分領域龍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零部件企業面臨的機遇:輕量化、智能化
節能需求帶來技術進步、產品升級的機遇
(1)政策初衷,實現節能減排的愿景
我國汽車油耗法規政策,可以劃分為4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2007 年,出臺了單車油耗限值規定。第二個階段是2008-2011 年,對單車油耗限值加嚴10%。第三個階段是2012-2015 年,管理措施由單車限值管理向“單車限值+企業平均油耗CAFC”管理轉變,同時要求企業平均油耗2015 年降到6.9L/100km。第四個階段是2016-2020 年,管理措施轉變為“企業平均油耗CAFC+新能源積分NEV 積分”并行管理,同時要求企業平均油耗2020 年降到5L/100km;油耗法規政策的制定,是為了推動產業自身可以更好的優化資源配置,調整企業的研發和市場著眼點,以低碳產品的市場化實現最終的節能減排目標。
中國汽車油耗法規政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20 年和2025 年我國汽車油耗目標分別為5L/km 和4L/100km,單靠推行新能源汽車難以達標,須提高單車燃油經濟性。2020 年以前,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仍是以節能技術的應用為主導,輔以新能源汽車的導入。
目前節能技術主要包括高效動力系統、低摩擦技術、輕量化技術(制造工藝+輕量化材料)、電子電器等。
各國汽車節能減排目標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節能技術與節能效果
乘用車市場未來三五年內,仍將以傳統動力總成持續優化升級為主,通過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小排量化、6AT 及以上、DCT 和CVT 等技術,搭配低摩擦、輕量化技術,以及先進電子電器的規模應用來實現節能目標。
未來5-10 年,將依靠新能源+混合動力+先進電子電器的大規模應用來大幅降低油耗。
歐盟各項節能技術節油潛力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輕量化技術——節能的首要考慮方式
輕量化是降油耗首要考慮方式,多種技術路線進入行業景氣階段。汽車輕量化設計路徑主要有兩種:一種輕量化制造工藝;另一種是使用新材料替代普通鋼材,比如高強度鋼、鋁合金、鎂合金、GFRP(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和CFRP(碳纖維)等。汽車車身自重約消耗70%的燃油,若整車質量減輕10%,油耗可降低7.5-9%;汽車整車質量每減少100kg,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L;電動汽車重量降低10%,對應續航里程可增加5.5%。車身輕量化材料主要有:高強度鋼、鎂鋁合金、玻璃纖維復合材料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
幾種汽車輕量化材料減重效果對比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輕量化材料的發展空間大。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要求2020 年、2025 年、2030 年整車比2015年減重10%、20%、35%,到2030 年高強度鋼應用比例大幅增加,單車用鋁量超過350Kg,單車用鎂合金45Kg,碳纖維使用量占車重5%。
輕量化技術的發展規劃(2015-2030)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智能需求推動產品升級換代,提升單車配套價值
(1)提升安全性與舒適度,催生智能化需求
汽車安全技術的發展,從被動安全技術向主動安全技術演進。汽車100 多年的發展史中,有關汽車的安全技術也在不斷演進,從最初的保險杠減振系統、安全帶系統(1976 年)、安全氣囊(1981 年)等被動安全技術,到防抱死系統(1978 年)、電子穩定系統(1995 年)、自適應巡航(1998 年)、車道偏離預警(2001 年)和盲點監測系統(2005年)等主動安全技術。隨著汽車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近幾年汽車主動安全技術已大量應用到高端車型中,且慢慢向中低端車型普及應用。
智能汽車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DA 駕駛輔助、 PA 部分自動駕駛、 HA 高度自動駕駛和 FA 完全自動駕駛。由HA 到 FA 具有較難跨越的鴻溝,無人駕駛需要“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高精地圖+車聯網”每一環節均打通才可普及;而對汽車安全性、智能性和舒服性的要求,使得智能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市場率先爆發,并且在未來5 年-10 年間其市場份額將持續提升,在各項輔助功能和技術不斷更迭后也將逐步與無人駕駛并軌。
目前,汽車主動安全技術處于Level 2- Level 3 階段,無人駕駛將于2020 年初步實現商業化,2025-2035 年進入爆發期。 Level1 主要是預警類功能, Level2 是干預輔助類功能,技術上都已成熟,且許多中高端車型中均已裝車量產,未來的看點是國產化以及中低端車型的滲透。根據各大廠商的規劃,無人駕駛量產將在2020 年之后。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四個階段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汽車智能化的構成:感知→認知→執行。
1) 感知部分: 包括兩方面, 感知環境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紅外夜視和組合導航設備, 感知車輛自身的包括壓力傳感器、流量傳感器、陀螺儀及加速度傳感器等。
2) 認知部分: 包括決策、算法和規劃,是通常意義上的人工智能所在,認知部分和感知部分通常是一體的。
3) 執行部分: 包括轉向、油門、制動、照明。其中,執行層是有基礎的,零部件供應商有許多積累,現有供應商通過研發新一代產品進行產品升級;而感知部分和認知部分,國內零部件供應商參與較少,更多是增量領域。
ADAS 系統構成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認知層和執行層,是中國零部件企業最易切入的領域
目前,視覺傳感器的適用領域最廣,也是最易切入的領域。從初級ADAS 到高級ADAS,甚至無人駕駛領域,攝像頭都不可取代,實現自動駕駛時全套 ADAS 功能至少得安裝5 個以上攝像頭。隨著ADAS 滲透率逐步提高,視覺系ADAS 首先獲益。
從產業鏈角度看,視覺系ADAS 包含攝像頭模組、CMOS 圖像傳感器、封裝和測試、ADAS 芯片和算法幾個環節;模組和芯片有技術壁壘,不易進入,算法層面,較易進入,也是ADAS 系統的價值所在,但要做到識別的精確和靈敏卻是比較大的挑戰。
視覺系ADAS 功能中目前需求較多的是前視的碰撞預警、側視的盲點監測、全景泊車影像系統等。每套ADAS 中裝配鏡頭數1-10 個不等。除了 ADAS 對攝像頭的需求外,還有行車記錄儀、車內攝像頭和倒車攝像頭等需求,每輛車標配的鏡頭數為5 顆:包括前視(1 顆)、側視(2 顆)、后視(1 顆)和內視(1 顆)。
全景影像系統 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特斯拉的攝像頭和超聲波傳感器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零部件企業實現增長的路徑
(1)技術和產品層面:自主研發、外延并購、技術或股權合作
第一種方式:自主研發,基于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或對現有產品線延伸(內生增長)。
第二種方式:外延并購,抓住機遇并購國外零部件企業,吸收消化核心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外延增長)。
部分零部件公司項目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市場和客戶層面(市場份額)
第一條主線:國產替代
零部件企業通過自主技術積累,逐步打破壟斷進入全球采購體系,為合資品牌或自主品牌客戶配套。國產替代背后的驅動因素,是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整車廠為了降低成本,提升整車競爭力,尋求更低成本、更高性價比的零部件供應。
國產替代有幾種路徑:
路徑1:二線自主品牌配套 →合資品牌配套 →一線自主品牌配套,例如:拓普集團、星宇股份
路徑2:商用車品牌配套 →乘用車品牌配套,例如:銀輪股份、天成自控
路徑3:消費電子客戶配套 →汽車電子客戶配套,例如:舜宇光學、歐菲光
第二條主線:海外擴張
路徑1:自行海外建廠:部分領先的中國零部件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從國內配套業務擴張至全
球配套業務。例如:福耀玻璃在美國、俄羅斯建立工廠。敏實集團在德國、美國、泰國、墨西哥、巴西等地建立工廠。
路徑2:收購海外企業獲得技術、客戶以及產能。例如:均勝電子,收購德國汽車電子公司普瑞(PREH),美國的KSS 公司,德國TS 道恩的汽車信息板塊業務。萬豐奧威,收購鎂瑞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