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石墨資源可開采儲量超5500萬噸
2017/7/28 12:49: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石墨礦資源儲量狀況據統計:2015年全球天然石墨探明可開采儲量為2.3億噸,中國探明可開采儲量為5500萬噸,占同期全球石墨總量的23.9%。二、石墨礦資源地理分布我國石墨礦產資源區域分布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中國石墨礦資源一、石墨礦資源儲量狀況
據統計:2015年全球天然石墨探明可開采儲量為2.3億噸,中國探明可開采儲量為5500萬噸,占同期全球石墨總量的23.9%。
二、石墨礦資源地理分布
我國石墨礦產資源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國石墨礦資源相當豐富。全國20個省(區)有石墨礦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處。從地區分布看,以黑龍江省為最多,四川和山東石墨礦也較豐富。石墨礦床類型有區域變質型(黑龍江柳毛、內蒙古黃土窯、山東南墅、四川攀枝花扎壁石墨礦等)、接觸變質型(如湖南魯塘、廣東連平石墨礦等)和巖漿熱液型(新疆奇臺蘇吉泉礦等)3種,以區域變質型為最重要,不僅礦床規模大、儲量多,而且質量好。石墨礦成礦時代有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以元古宙石墨礦為最重要。
三、石墨礦資源特點分析
工業上將石墨礦石分為晶質(鱗片狀)石墨礦石和穩晶質(土狀)石墨礦石兩大類。晶質石墨礦石又可分為鱗片狀和致密狀兩種。中國石墨礦石以鱗片狀晶質類型為主,其次為隱晶質類型,致密狀晶質石墨只見于新疆托克布拉等個別礦床中,工業價值不大。
全球鱗片石墨產區分布
注:鱗片石墨石墨含量一般為3-10%,最高20%以上,常與古老變質巖、中石英、長石等礦物共生,在火成巖與石灰巖接觸帶也可見到。鱗片石墨具層狀結構,其潤滑性、柔韌性、耐熱性和導電性能均比其他石墨好。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土狀石墨產區分布
注:土狀石墨表面呈土狀,缺乏光澤,潤滑性也差,品味較高,一般60-80%,少數高達90%以上,礦石可選性較差。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石墨礦資源地質特征
中國石墨礦床常產出于大地構造隆起區或斷裂巖漿帶上,較集中的分布于中國的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帶、康滇—龍門大巴—黃陵、祁連—秦嶺—淮陽、天山—陰山以及金沙江—哀牢山5個成礦地帶。區域變質型石墨礦床分布于中朝準地臺和揚子準地臺以及吉黑、秦嶺、祁連、華南、三江等褶皺系的隆起區,例如:在佳木斯隆起、膠遼斷隆、內蒙古地軸、豫西斷隆、山西斷隆及康滇地軸等隆起區,分布較多的晶質石墨礦床,規模多為大、中型礦;在黃陵背斜、龍門—大巴臺緣褶帶、秦嶺地軸、淮陽地軸及武夷隆起區,也分布有較多的以中、小型礦為主的晶質石墨礦床。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床大多分布于中國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帶,尤其是郯廬斷裂系(包括依蘭—依通斷裂在內)以東地區,西部某些斷裂帶也有分布。巖漿熱液型晶質石墨礦床則分布于中國西部的一些斷裂巖漿帶間。
區域變質型石墨礦床含礦巖系的時代從新太古代到早寒武世,其中以新元古代最為重要,北方多為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南方多為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北方早于南方,其含礦層位有華北的桑干群、膠東的粉子山群、豫西的太華群、龍門—大巴山的火地埡群、黃陵背斜的崆嶺群、康滇地軸的昆陽群、南天山的庫爾勒群和興凱湖的麻山群、武夷山的建甌群及羅峰溪群等變質巖系;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床含礦巖系的時代從晚古生代石炭紀、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其中最重要的是晚二疊世及早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北方以晚、早侏羅世及石炭紀的較多,南方以二疊紀為主,其主要含礦層位北方有石盒子組、二道梁子組、雞西群,南方有斗嶺組、龍潭組及梨山組等煤系地層,產生接觸變質作用的巖漿熱源體的侵入時代大多為印支期—燕山期,但北方也有的為海西期;巖漿熱液型晶質石墨礦床的形成則多與海西期的中、酸性巖漿巖的侵入有關。
中國石墨礦床的成礦作用發生于一定的大地構造發展階段,有三個重要的成礦期,包括一次接觸變質及巖漿熱液成礦期和兩次區域變質成礦期。
1.接觸變質及巖漿熱液成礦期
該期時代為印支期—喜馬拉雅期(T-K,67~230Ma)屬于海西—燕山構造旋回。成礦作用發生于古歐亞大陸基本形成至開始部分解體,濱太平洋及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強烈活動階段。在中國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域等地,由中酸性巖體侵入含煤地層引起接觸變質作用,煤層變質形成隱晶質石墨礦床;而在新疆、西藏等一些地方,由于與中、酸性巖體活動有關的巖漿熱液作用,形成成因獨特的晶質石墨礦床。
2.區域變質第Ⅱ成礦期
該期時代為揚子—加里東期(Pt2—Pt1,400~1100Ma),屬于揚子—加里東構造旋回。成礦作用發生于中國地臺基本形成并開始解體的早期階段,多見于褶皺隆起區,如佳木斯隆起、哀牢山褶皺帶、金沙江褶皺帶、武夷山褶皺區,云開大山褶皺區等地,以麻山群、昆陽群、羅峰溪群、陀烈群等為代表,由于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晶質石墨礦床。
3.區域變質第Ⅰ成礦期
該期時代為中條期以前(Ar—Pt,1700Ma以前),屬于中條旋回以前的構造旋回。成礦作用發生于中國地臺逐步形成階段的陸核區及地臺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殘塊,如河淮、鄂爾多斯、武當—淮陽地盾、黃陵背斜古基底、祁連中間隆起區等地,以桑干群、粉子山群、太華群、登封群、三道洼群、崆嶺群為代表,由于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晶質石墨礦床。
我國是石墨儲量大國,據國土資源部統計資料,中國晶質石墨儲基礎量4530萬噸(礦物),查明資源儲量17494萬噸(礦物);隱晶質石墨基礎儲量818萬噸(礦石),查明資源儲量2730萬噸(礦石)。
全國晶質石墨儲量情況(礦物萬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國隱晶質石墨儲量情況(礦物萬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