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表現平平 下半年銅市場供應可能略有過剩
2017/7/4 15:00: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主要經濟體大部分步入上升通道。經濟的復蘇也帶來了低利率政策的相繼退出,2015年12月美聯儲加息開始,美國率先進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主要經濟體大部分步入上升通道。經濟的復蘇也帶來了低利率政策的相繼退出,2015年12月美聯儲加息開始,美國率先進入加息周期,全球利率此后趨于上行。
經濟回落空間不大
2014年下半年以來,因經濟下滑速度加快,我國明顯加強了托底力度。放寬地產調控,放松貨幣政策,加大基建投資,宏觀經濟在2015年底止跌,2016年下半年迎來反彈。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效果非常明顯。2016年以來,依靠個人貸款拉動地產貸款,拉動總體貸款。居民加杠桿刺激了整個經濟。地產、汽車和基建在此輪經濟反彈中扮演重要角色。數據表明,三個行業對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的拉動超過七成,但預測這種情況難以持續。
從人口總量來看,城鎮化是中國房地產中最重要的需求。隨著人口增長以及城鎮化速度的放緩,房地產需求面臨增速將中長期下滑的壓力。從人口結構看,未來10年,最剛性的購房需求——新結婚人群大幅下跌導致房地產需求面臨較大壓力。新增結婚人口將從1200萬人高峰下降至700萬人,按照人均35平方米計算,新增購房需求從8.4億平方米降至4.9億平方米,面臨較大幅度的下滑。從較短周期看,商品房銷售面積與新增結婚登記人數呈現較明顯的正相關系。每一次地產刺激政策都會拉動地產銷售快速增長,但因透支下一期的消費,會引發隨后的補跌。地產投資會滯后地產銷售10個月左右。2016年10月份,地產調控收緊后銷售下滑,預計今年3季度地產投資也會出現明顯萎縮。從周期角度看,中國經濟呈現較明顯的庫存周期規律,此輪周期拐點可能會出現在2017年三四季度,屆時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近幾年,國家鼓勵金融創新,并且維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不振,出現"資產荒"的局面,大量資金層層包裝,在各路金融機構之間空轉。一方面層層剝削推升了實體經濟資金最終使用成本,另外一方面高杠桿下也蘊藏了較大的金融風險。
近期熱點是加強金融監管,從央行擴展至"一行三會",力度不斷加碼。核心思想是金融領域去杠桿,化解潛在風險,"資產荒"的局面將過渡至"資金荒",近期利率不斷走高已經得以反應。外部面臨美聯儲加息的壓力,內部面臨防范金融風險的考驗,貨幣政策整體會略緊。但是,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央行仍會持續釋放流動性,預計不會對經濟造成明顯影響。
我國在經歷了近7年來經濟增速不斷放緩后,過剩產能自然出清,產業集中度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增強,近2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加速了這一過程,經濟結構失衡狀況部分修復。從中長周期角度看,未來8~10年,固定資產投資周期可能已經見底,加上境外市場處于經濟復蘇期,以及"十九大"即將召開,經濟回落可能空間并不大。
"十三五"對銅礦需求量繼續提升
銅價、新增銅礦資本支出、銅礦產量三者相關性比較高,銅價作為領先指標帶動銅礦資本支出與銅精礦產量的變化。銅價變化領先銅礦資本支出1~2年左右,銅價上漲(或下跌)帶動銅礦資本支出增加(或減少);精礦產量增速呈現一定的周期性,資本支出帶動精礦產量增速提高(提前5~7年),而精礦產量的增加反過來壓制銅價上漲空間,進而抑制資本支出增長,從而導致精礦產量增速放緩。資本支出于2012年左右見頂,銅礦產能增速也于2017年見頂。
銅礦端方面,預計此輪銅礦擴張2020年左右見頂。2012年起,全球進入新一輪的擴張周期,該期間銅礦產量平均增幅達5%,與前一個十年(2002~2011年)的1.5%的增速形成鮮明對比。
2017~2020年,新增大礦的缺乏令銅礦供應重回低增速,也令銅礦過剩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預計該期間年均銅產能增加僅35萬噸。
冶煉端方面,年增速趨緩,但未來3年增量將超精礦。隨著銅礦擴張帶來冶煉利潤的走高,全球冶煉增速自2012年起穩步上升,2012~2016年,年均冶煉增速為3.9%,高于前一個5年的2.6%。2017~2020年,相對礦端增量的萎縮,冶煉產能可能的增量貢獻約為年均50萬噸。精礦產能和冶煉產能增速之差逐漸走弱,加工費仍將有下降空間。
近幾年銅礦生產成本逐漸下降,一是受到主要采礦國(智利、秘魯)匯率貶值的影響;二是來自能源價格的下跌。2017年全球銅礦成本仍有下滑趨勢,但預計自2018年后該成本將隨著匯率因素的走弱,工資和能源價格的上漲而上升。未來,隨著銅礦品味下降,用工成本上升,部分區域能源缺乏等問題,成本可能進一步上升。
2000~2015年,中國銅粗煉產能增長迅速,平均每年增加45萬噸產能;2016~2020年,中國銅粗煉產能擴張速度有所放緩,但仍平均每年增加25萬噸。目前來看,雖然冶煉擴張的高峰期已過去,但到2020年仍有超過百萬噸的粗煉項目計劃投產,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原料的需求量上繼續提升。
隨著國內冶煉產能的迅速投放,國內精銅產量保持較高增速,在原料結構中,由于礦加工費的上升及廢電銅價差的回落,再生銅與礦產銅占比此消彼長。
數據來看,礦產銅的占比自2014年的65%上升至2017年的72%,其中進口礦占比增加明顯;再生銅占比自2014年的27%下滑至2017年的20%。
中國消費增速放緩誰來接力?
中國用銅消費增長高峰已經過去,2017年預計為3%,2018~2021年將維持低速增長。預計2016~2021年,中國精煉銅需求新增消費占全球比重降低至40%以內,而前10年新增消費幾乎都體現在中國。
根據歷史規律,一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發展到某一較高水平后,用銅增量將停止增長甚至下滑。基于單位GDP用銅量來看,中國已超過發達經濟體用量,并且有見頂跡象。隨著國內結構性調整,涉銅密度較大的第二產業貢獻的走低,GDP增長對銅消費邊際拉動將趨緩。按照人均用銅量來看,中國已經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甚至接近部分發達國家峰值水平。未來可能還有提升空間,但幅度不大。
實際上,全球GDP增速與銅消費高度相關。
在中國經濟逐漸告別高增長及人口紅利弱化的前景下,長遠看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將有望對沖中國消費增速的下滑,也是下一輪大牛市的引爆力量。這5個國家人均GDP處于世界偏低水平,而5國人口之和占全球比重不斷攀升。但目前5國總用銅量近200萬噸,占比全球不到10%,且增速很低。根據我們預測,對全球消費的明顯貢獻最早也需要5年以上時間。
房地產相關銅消費增速2017年預計回落,節奏前高后低。根據我們測算,2017年,中國建筑相關的用銅增速在0.35%,去年為1.3%。電力相關銅消費2017年預計持穩。筆者預計,2017年中國電力相關的用銅增速在4.5%,略微低于去年水平。空調補庫帶動2017年消費,全年用銅增速同比或持穩。2017年,中國空調用銅增速將繼續維持在6%左右。傳統汽車增速存憂,新能源汽車前途未卜,預計增速由13.1%回落至8%。
今年以來,無論是現貨升水,還是到岸溢價,顯性庫存,都顯示消費乏善可陳。下半年一方面將面臨去年的高基數,一方面經濟回落拖累需求,情況不樂觀。預計2017年全年中國電解銅消費增速為同比3%。
境外銅消費穩中有增。美國銅消費將溫和增長(特朗普基建對銅消費提振在今年較有限),而拉丁美洲巴西經濟觸底反彈,恢復精銅凈進口。歐洲銅消費穩中有升。其中,俄羅斯經濟自2015年底迎來反彈,其精銅出口量逐漸回落。亞洲除中國以外地區低速增長,東南亞諸國消費走勢良好,基建投資拉動下,消費增速樂觀,但年內貢獻有限。
預計2017年全年境外電銅消費增速為同比1.6%。綜合來看,2017年全球電銅消費增速為2%,電銅市場仍過剩。
我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顯示,"十三五"總裝機20億千瓦,而火電、水電增長高峰已過,"十三五"少有新增項目,風電、核電、光電將是未來主要增長點。相比火電,新能源發電廠具有更高的用銅密度,大約為火電的3~4倍,更高的用銅密度有利于增加用銅。
電網設備用銅主要是高壓輸變電和低壓配電部分,輸變電站中的變壓器是主要用銅部件。變壓器分為電力變壓器和配電變壓器,每年的產量比例大約為1:1。據估計,2016~2020年,我國配電變壓器產量年增速在7.5%左右,因此未來電網設備用銅方面還會有不小的增長。
交通運輸方面,據測算,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210萬輛,滲透率達7%,到2025年和2030年,年銷量將達525萬輛和1520萬輛,滲透率達到15%和40%。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用銅增量將達到12萬噸、29萬噸、84萬噸,但短期影響較小。
未來5年,按照500萬輛新能源車的發展目標測算,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使車樁比基本接近1:1。每個交流充電樁(慢充)用銅量為5公斤,每個直流充電樁(快充)用銅量為60公斤,按照20%的快充計算帶動銅消費至少8萬噸。
未來展望
2017年,銅精礦較大削減量導致的短缺并不會傳導至電解銅供應,消費表現平平,電解銅市場略有過剩,尤其體現在下半年。
未來2~3年,銅消費仍呈現較低增速,與原料矛盾并不突出,難現大牛市。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以及銅礦成本的上升,預計銅價波動重心或略有上漲,整體呈現寬幅震蕩格局。2017年,LME三月期銅核心波動在5200美元~6200美元/噸。未來3年,核心區間在5000美元~7000美元/噸。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