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中醫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前景預測
2016/11/27 10:36: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醫診療行業位于中藥產業鏈最下游。在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等發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意識增強的背景下,中醫診療行業近幾年快速發展。從供給端角度看,我國中醫醫療資源穩步增長,2014年底,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數目達43,635個,其中中醫類診所38,3中醫診療行業位于中藥產業鏈最下游。在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等發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意識增強的背景下,中醫診療行業近幾年快速發展。從供給端角度看,我國中醫醫療資源穩步增長,2014年底,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數目達43,635個,其中中醫類診所38,386個,占所有中醫類醫療機構的比例達到88%;中醫類醫院3,732個,占所有中醫類醫療機構的比例達到8.6%。2014年中醫類醫療機構床位數達87.72萬張,2010-2014復合增長率(CAGR)達12.4%,占全國醫療機構總病床數從11.5%增長到13.3%。
從需求端角度看,2014年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的就診量達8.74億人次,2010-2014年CAGR達9.3%,占總就診量的比例從2010年的14.7%提高到15.6%;2014年中醫類醫療機構出院人數達2,537萬人,2010-2014年CAGR達15.1%,占總出院人數的比例從10.3%提高到了12.5%。中醫診療量占總就診量和總出院人數的比例上升,體現了中醫診療的需求旺盛、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地位不斷提升。
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量及其占比
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出院人數及其占比
認為中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在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調養和康復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順應了醫學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未來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坐堂醫診所指是中醫在藥店、國醫館或其他場所,通過望、聞、問、切的方法為病人做出診斷,并在店里開方抓藥。這種“前廳坐診、后堂抓藥、醫藥一體”的坐堂醫模式,契合了中醫的傳統行醫習慣,使名醫與名藥得以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明顯:
1. “醫得藥之存,藥得醫之用;藥存則醫存,藥亡則醫亡,亡醫先亡藥。”中醫治療的效果不僅取決于醫生的醫術,還取決于藥材的質量,否則就算醫準方對,卻療效不佳;
2. 名醫坐鎮,一方面可以在百姓購買中藥的時候提供專業的中醫指導,另一方面還可以拉動藥店的中藥飲片或中成藥銷售額。
前廳坐診、后堂抓藥的坐堂醫模式介紹
坐堂醫診所是中醫類醫療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層廣泛分布,在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調養和康復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群眾基礎。目前,坐堂醫行業規模較小,預計提供的診療量僅占中醫總診療量的不到5%,但坐堂醫資產較輕、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盈虧平衡,擴張速度相對較快,預計在不斷擴充的基層醫療市場將大有可為,3-5 年有望承接基層中醫市場15%的診療量。同時,由于坐堂醫診所依托于中藥零售藥店,藥品收入不會受到公立醫院用藥結構變化的影響,未來有望顯著受益于中藥飲片和傳統中藥在OTC 市場的繁榮,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分類
坐堂醫診所與中醫醫院的區別
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情況嚴重,基層醫療資源的相對短缺和服務能力的相對低下導致患者無論病情輕重緩急都集中在大醫院。為了提高我國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國家大力推行分級診療的就醫模式,近幾年相關政策頻出。指標的壓力和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將加速分級診療的推進,而醫療資源向基層的下沉也將帶來諸多結構性機會。由于中醫較西醫而言更具有全科的特色,契合基層市場的醫療需求,中醫的治療費用相對于西醫也較低,我們認為中醫診療在基層市場大有可為,增量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
在分級診療逐步推進的背景下,我們認為若要成功引流患者在基層完成首診,除了要在醫保支付方面進行鼓勵、建立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而中醫“一人成醫”的特點,使得一名經驗豐富的中醫可對患者的各種疾病提供基本判斷,相比較于西醫而言更具有全科的特色;同時中醫醫師不需要依賴過多的大型儀器即可作出診斷,與基層醫療市場的醫療環境相契合。此外,中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在基層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調養和康復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群眾基礎。
我國其他醫療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出院人數占同類機構總出院人數比例
我國其他醫療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診療人次占同類機構診療量的比例
數據顯示,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其他醫療機構(除中醫類醫療醫療之外的醫療機構,中醫類醫療機構包括中醫類醫院、中醫類門診部、中醫類診所和中醫類研究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出院人數占同類機構總出院人數的比例和診療人次占同類機構診療量的比例近幾年顯著提升,折射出在人口老齡化、分級診療的背景下,中醫診療在基層醫療市場的需求十分旺盛。
由于藥材成本和治療方式不同,中醫的治療費用相對于西醫較低。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綜合醫院平均的門診費用為224.9元,而中醫綜合醫院的門診費用為195.6元,較綜合醫院平均低15%左右;住院費用的差距更為明顯,2014年我國綜合醫院平均的負擔為8397.3元,而中醫綜合醫院僅為6235.0元,較綜合醫院平均低34.7%。我們認為中醫相對較低的治療費用可以有效緩解基層居民就醫的經濟負擔,也更容易受到基層市場歡迎。
2014年我國各類醫院門診費用對比
2014年我國各類醫院住院費用對比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醫療康復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建設,推廣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到2017年,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占同類機構之比分別達到100%、100%、85%、70%。但根據衛計委提供的數據,2014年底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占同類機構之比僅為83.2%、64.9%、53%和34.4%,缺口分別高達16.7%、35.1%、32%和35.6%,供給的不足正是社會資本進入的巨大機遇。
我國2010-2014 年提供中醫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統計
機構名稱2010201120122013201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個)40754798514054365659設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的機構32833821415344834709所占比重(%)80.679.680.882.583.2社區衛生服務站(個)88068836912992509365設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的機構40804236438347454964所占比重(%)46.347.948.051.353鄉鎮衛生院(個)3640635986358563573835667設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的機構2085421163219402274523148所占比重(%)57.358.861.263.664.9村衛生室(個)593359601596596498595205590854設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的機構185690191085195585199711202980所占比重(%)31.331.832.833.634.4據衛計委統計,2014年我國基層診療量有43.6億人次,假設在分級診療的推動下基層診療量每年增長5%(2011-2014年CAGR4.7%)、2014年中醫診療的次均費用約為80元、并保持5%的速度增長,同時假設2015年中醫診療量占基層總診療量的20%左右(2014年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占總診療人次的比例為15.6%,我們判斷在基層這一比例會稍高),據此推算出2015年基層中醫市場規模約為770億元。
同時,《指導意見》提出2017年要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同類機構診療總量比例≥30%”的目標,而各地也出臺相應的政策提出要使中醫診療量占基層醫療診療量的比重達到25%-40%不等,據此我們假設至2020年這一比例達到30%,測算出2020年基層中醫市場規模可達約1880億元,2015到2020年增量市場達千億規模,2015-2020年行業CAGR為20%左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