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戴上電商面具 能否玩轉歐美市場?
2015/5/23 8:33: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印度和東南亞小獲成功之后,小米在線商店的上線終于向歐美市場邁出了第一步。果其不然,小米并沒有拿出國人所熟知的手機和平板,反而把小米手環、小米耳機等配件產品陳在印度和東南亞小獲成功之后,小米在線商店的上線終于向歐美市場邁出了第一步。果其不然,小米并沒有拿出國人所熟知的手機和平板,反而把小米手環、小米耳機等配件產品陳列其中。準確的說,小米在歐美市場并未以手機廠商的身份示人,更像是一家來自中國的電商網站。
專利難題,手機上市恐遙遙無期
在國際舞臺上從不缺少國內手機廠商的身影,不管是華為、中興還是TCL、聯想,均以自主品牌或者收購的形式在海外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就連魅族也偶爾炫耀下自己在歐洲市場的成績。作為一家創立只有5年的手機企業,專利短板是小米眾所周知的問題。
其實從愛立信在印度市場起訴小米專利侵權開始,小米的專利短板就已經是老生常談,二者的侵權案也在21號正式開庭。品牌可以通過互聯網模式速成,產品也可在小修小改之后加速迭代,但在專利問題上卻很難急于求成。雖然在國內也有專利之爭的苗頭,比如中興和華為之間的糾紛,但總的來講仍是孕育互聯網手機品牌的沃土,或許這正是各行各業爭相涌入手機行業的原因之一。
從去年開始,小米顯然加快了專利申請的步伐,卻依然難以擺脫專利含金量不高的困擾。2011年異軍突起的HTC,在進軍美國市場的時候所面臨的專利壓力,相比于今天的小米有過之而無不及。HTC的解決之道有兩點,一是加強自身的專利申請,二是投入巨資進行專利收購,但在與蘋果的專利之爭中依然元氣大傷。那么對小米來說,專利收購會是一條捷徑嗎?
在國產陣營里收購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其中聯想最為著名。2014年聯想29億沒有接手摩托羅拉移動,獲得了谷歌2.1萬項專利的交叉授權。去年三月份以一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UnwiredPlanet持有的21項專利,并同時獲得2500項專利的交叉授權,而后又以一億美元以上的價格收購了NEC超過3800項專利組合。可以說一系列的收購讓聯想的海外拓展變得收放自如,而收購卻并非是一勞永逸的,比如TCL相繼并購了阿爾卡特收購了Palm,卻依然難以打破專利屏障,不得不轉身謀局國內市場。
450億美元的估值和每年6000萬以上的銷量,給了小米通過收購來彌補專利缺失的底氣,但專利大戶卻是奇貨可居的。早先就傳出了TCL收購HTC的消息,后來不了了之,再后來又傳出了索尼砍甩掉手機業務,而今又炮制出小米可能接盤黑莓。不可否認,失敗的手機巨頭很多,他們手中握有大量的專利,而對這些巨頭窺伺已久的捕食者數不勝數,這個機會會留給小米嗎?
配件先行,優勢在于價格和模式
小米很聰明,貿然在歐美市場銷售手機必然引來一大堆的官司,手機配件卻可以巧妙的避開不必要的麻煩。更聰明之處在于,小米的角色是一家來自中國的電商網站,而非單純的用產品來填補歐美市場。
首先從價格上來講。小米手環等產品在功能上和Jawbone、Fitbit等品牌的產品并無太多差異,但后者的價格在100美元左右,而小米手環只要15美元,就算加上進口稅和關稅,在價格上仍然占盡了優勢。從中國到印度再到美國,性價比是小米自始不變的作風,隨著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崛起,小米這個詞匯已經廣見于美國科技媒體,配件先行更像是小米在品牌宣傳方面的又一次嘗試。從外媒的報道來看,小米手環和小米耳機一經上線便搶購一空,但歐美市場會為小米的饑餓營銷買賬嗎?時間會給出一個答案。
其次小米商店直郵美國的形式可謂是一個聰明之舉,雖然郵費、關稅等增加了產品的成本,卻也節省了在美國市場的渠道和運營成本。外媒的調查顯示,由于中國產品售價相對低廉,激起了不少美國人到中國海淘的興趣,而在美國上線的中國直郵購物應用Wish也已達到了30億美元的估值。小米在線商店更像是對這種趨勢的一種迎合,更何況雷軍多次聲稱小米網是中國第三大購物網站,電商野心已班班可考。更重要的是,即使小米在美國的在線商店出了問題,關閉便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不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得小米在美國市場陷入泥潭。
在專利短板解決之前,小米注定和歐美手機市場無緣,小米在線商店更像是一場對新市場的探路,順帶進行粉絲培養和品牌宣傳。大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