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新能源:光伏產業切勿“暴生暴濫”
2009/11/25 20:22: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關注新能源:光伏產業切勿“暴生暴濫”光伏產業技術進步加快,經濟性持續改進
1、光伏技術進步較快,并孕育著新的技術突破
(1)多晶硅的轉化率和硅片的薄型化技術獲得持續突破。對目前占據光伏市場90%的晶體硅太陽電池來講,轉換效率的提高和硅片的薄型化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從2004年以來,多晶硅電池的轉化效率從14.5%快速提高到16.5%,使太陽電池系統成本降低14%左右(見圖1);硅片厚度從300um大幅度降低至170um,硅材料消耗從12kg/kw顯著降到8.5kg/kw,使硅材料成本降低30%左右。最新的實驗數據顯示,多晶硅太陽電池最高效率可達20.3%,單晶硅太陽電池最高效率可達24.7%。
圖1多晶硅轉化率變化 數據來源: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
(2)薄膜電池、背接觸電池、聚光太陽電池、帶有自動跟蹤的平板太陽電池系統等新技術大量出現,多元技術競爭的格局已經形成。薄膜太陽電池是在廉價的玻璃、不銹鋼或塑料襯底上敷上厚度只有幾微米的感光材料制成。與厚度接近180—200微米的晶硅太陽電池相比,薄膜太陽電池厚度只有幾個微米,是前者的1%左右,可使太陽電池從2.5美元/Wp下降至1.2美元/Wp。目前薄膜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也有較大提升,商業化產品的轉換效率已達到11%,實驗室的最高效率可達19.9%。薄膜電池已進入實用化、產業化發展階段。背接觸電池技術也已經發展到產業化程度,轉換效率可達到20%,目前實驗室最高效率可達到26.8%。聚光太陽電池通過聚光器而使較大面積的陽光會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形成“焦斑”或“焦帶”,將太陽電池置于這種“焦斑”或“焦帶”上,增加光強,克服太陽輻射能流密度低的缺陷,從而獲得更多的電能輸出,其實驗室轉換效率最高可達40.7%,雖然還需進一步解決經濟性等問題,預測不久也將進入產業化階段。帶有自動跟蹤的平板太陽電池系統是基于現有的單晶硅或多晶硅電池,通過自動跟蹤技術使電池始終對準太陽,可提高系統的發電量達20%—50%。自動跟蹤的平板太陽電池系統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光伏發電系統的主流。
2、光伏產品的成本下降速度超出預期,加快了大規模產業化的步伐
在技術進步、應用規模擴大和原材料價格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光伏發電的成本呈逐年快速下降趨勢。目前占光伏組件總成本近40%的多晶硅價格,已由2006年的250美元/kg下降到2008年的140美元/kg,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到2.3—1.7元/KWh,且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這種下降速度遠遠超出了當年眾多學術機構和投資者的預期。目前國際上一些權威機構對未來光伏發電成本的預測都持很樂觀的態度,其中最為樂觀的預測認為,到2015年光伏發電的成本會降到1.0—0.7元/KWh,也就是說再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就可實現光伏發電成本達到傳統電力的水平。中國的尚德、天合等光伏企業更是提出只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到 1.0 元/KW h。
3、光伏產業并不是“高能耗”、“高污染”產業
現在人們經常用“提煉一噸多晶硅要消耗16萬度電”來認定光伏就是高耗能產業,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從單位產值能耗看,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我國每萬元光伏組件產值耗能(含多晶硅提煉環節)約900度電,而鋼鐵行業每萬元產值能耗3900度電左右,電解鋁每萬元產值能耗6000度左右,光伏產業的產值能耗遠低于鋼鐵和電解鋁行業。從光伏產品全生命周期總能耗看,光伏產品是一種在生產過程中耗能而在使用過程中產能的能源產品,其產能遠大于耗能。2009年1kw晶硅電池能耗約2600kwh,安裝運行后以平均年發電1300小時計,1kw晶硅電池年發電量約是1300度左右,也就是說其兩年左右就可回收生產中的能耗,以其使用壽命為20年計(通常認為壽命25—30年),1kw晶硅電池至少還會有18年的凈能量回收期,約產能23400度電。從占全國耗電總量上看,即使假定到2020年全國光伏行業產量達到30GW,年耗電總量約525億度電,占全國耗電總量為0.69%。而鋼鐵行業2008年耗電量約為3940億度電,占全國耗電總量的9.8%;電解鋁行業2008年耗電1500多億度,占全國耗電總量的4.5%。總之,單純以多晶硅的噸能耗來認定光伏產業是高耗能產業是不科學的,目前能耗較高的晶硅企業都是那些產能落后、應該淘汰的企業。國內主流晶硅企業噸晶硅的能耗均在14萬度電以下,技術的進步還在使多晶硅的噸能耗大幅降低。
人們所提到的光伏產業的污染問題主要是指在多晶硅生產環節的副產物四氯化硅能否妥善處理回收,因為四氯化硅具有強腐蝕性。目前國際上采用的改良西門子法已做到四氯化硅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其技術和應用原理是將四氯化硅加氫還原為三氯化硅,進一步作為原料加工成純硅,再進入生產循環。另外,一些企業還將四氯化硅溶于水后生成二氧化硅和氯化氫,二氧化硅可以用于制造玻璃,氯化硅可以做工業原料。多晶硅生產環節可以做到清潔生產,完全沒有污染。國內光伏企業之所以造成污染,是環境監管不力和企業投機取巧的結果,并不能說明光伏產業本身具有污染特性。
4、發達國家積極出臺拉動光伏市場的政策,搶占技術制高點
近年,發達國家立于能源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推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出臺支持政策,提前大幅度投入,搶占技術前沿,使光伏產業已成為本世紀初世界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08年世界光伏電池產量從2002 年的561MW 猛增到7241MW,以年均約40%的速度增長,2008年全球累計產量和安裝量都達到了19.5GW。金融危機發生后,這些國家又紛紛將其作為抵御危機、振興經濟的重要拉動點,加大投資力度,調整市場預期。國際光伏機構預測,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光伏電池組件的產量可能會負增長,跌到約4.9GW,但是很快會恢復快速增長,預期 2013 年的產量會達到15GW p,甚至28GW,2030年全球太陽能光伏安裝量有望達到1864GW,年發電量達到2646TWh。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上臺后宣布,將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電力占總用電量的比例,到2012年提高到10%,到2025年提高到25%,并承諾未來十年內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投入1500億美元。日本宣布從今年1月份開始,重新恢復對太陽電池板行業的所有補貼政策,發布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光伏累計裝機達到14GW,到2030年達到53GW,發電成本降低到7日元/kwh(約合7美分/kwh)。(見表1)
我國光伏產業已有一定產業基礎,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嚴重問題
1、我國光伏產業的產業鏈漸趨完整,技術能力迅速提高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排名前30位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中,中國已占了10家。
我國光伏產業早期發展的突出特征是“兩頭在外”:關鍵材料多晶硅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前者是因為國內缺乏技術能力,后者是因為國內難以承受光伏發電的高成本。發展模式是先從封裝組件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低端做起,然后快速向多晶硅生產等產業高端環節升級。這種發展模式比較適合中國國情,在發展初期缺乏核心技術并只能依靠進口多晶硅材料的情況下,為快速搶占國際市場,國內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光伏企業充分利用本土低成本制造優勢,通過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獲得資金支持,先從產業下游的組件封裝和電池干起,很快就占領了全球電池生產和組件封裝市場。2008年中國光伏電池產能達3GW,產量達2.3GW,封裝能力達5GW,光伏組件產量達3GW。近年來當國內多晶硅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的時候,一些已有一定產業經驗和資金積累的國內企業,從2006年起開始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國內已有近50家企業投資多晶硅生產,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4500噸,產能達到2萬噸,在建產能估計已超過4萬噸,中國多晶硅只能依靠進口的局面很快就會改變。
國內巨大產能擴張的背后也涌動著一輪新的技術變革。目前國內一些公司在利用物理法(硅在整個處理過程中,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多晶硅生產法)獲取高純度硅的技術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可用物理法提純出6—9個“9”(99.9999999%)的多晶硅,轉換效率達到14%,而投資成本只是西門子法的1/10。這些新的技術如得到廣泛采用,國內多晶硅的成本和能耗等都會有幾何級的降低,會對全球已有光伏產業格局產生顛覆的影響。中國由于光伏產業規模大、制造成本低,產業競爭更為激烈,在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方面很可能走在全球前列。2009年3月,中國敦煌10MW并網型光伏發電項目招標中,所有投標都低于2元/KWh,最低標0.69元/KWh,次低標1.09元/KWh,這說明中國光伏企業已具有相當的價格承受能力。
2、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現在各方面普遍擔心光伏產業是否會重蹈其他新興產業覆轍,發展快也亂得快。我國很多新興產業發展常常經歷的一個怪圈是,當該產業出現重大發展機會的時候,各種資本會大舉進入該產業;在沒有自主技術支撐的情況下,企業就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內迅速形成巨大的生產能力,往往在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達到國外經過多年才能實現的產能。這種“一哄而上”的結果很容易迅速導致國內甚至全球的產能過剩。而面對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很多企業又偏好于采取以規模化獲取低成本和超低價格的競爭戰略全力打壓競爭對手,整個行業很快陷入惡性競爭。低水平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率降低,結果是嚴重削弱了企業和行業的研發投資,使整個行業長期停留在低水平,新產業很快被做“濫”了。需要警惕的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這樣苗頭,如不及時進行政策引導和調整,其也難逃“暴生暴濫”的命運。到那時,受損害的不僅是一大批光伏制造企業,還會影響到我國整個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使我們失去利用已形成的產業基礎盡快搶占世界新能源產業前列的難得機遇。
我國光伏產業在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是盲目擴充產能、低價惡性競爭、污染控制不嚴格、大部分企業技術能力不足。
投資過于盲目。自2006年以來,國內光伏領域的投資呈爆炸式增長。尤其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該領域的投資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逆市而上。據不完全統計,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國內已有14個省市提出將光伏產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投資速度快、力度大,說明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方面有發展的強烈積極性。光伏領域的投資為何會增長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投資界和產業界對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抱有極為樂觀的態度,帶有賭國內光伏應用必定會有爆炸式增長的意圖。原因之二是光伏產業的高利潤率。就多晶硅環節,2008年的利潤高達45%,在金融危機發生后還保持在30%以上,現在出現虧損的多是組件封裝和電池生產企業。第三個原因是基于地方發展經濟追求GDP的強烈驅動。光伏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產業鏈長、產值大、投資回收期短的產業,上一個產能1000噸的多晶硅項目,至少會拉動當地投資10—13億元,可以在2—3年內投產,投產后每年可形成6—8億元的產值,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發展光伏產業對一些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地方政府追求大項目、企業追求高利潤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對光伏的投資已經越來越偏離市場的理性軌道,帶有了很大的盲目性。國內目前多晶硅的產能已由2006年的3300噸猛增至2008年的2萬噸,增長了5倍多,有的一家企業就可形成4000噸的產能,然而2008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只有4.52萬噸。國內光伏組件和電池生產領域的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在國外市場因為金融危機迅速萎縮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更多地寄希望國內市場能盡快啟動,提出光伏領域也要政府“救市”。
惡性競爭嚴重。一哄而上和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產能迅速過剩和惡性競爭。目前光伏產業的惡性競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低附加值再加上惡性競爭,使得這些環節的利潤迅速減少,在高端多晶硅環節利潤率仍有30%的情況下,光伏組件企業的利潤不足10%,而且還在持續走低,慘烈的價格戰不斷升級。前幾年,由于國內企業各自為政,在進口多晶硅時相互抬價,使國際多晶硅的價格由2005年50美元/kg陡升至2008年的410美元/kg。如表3中行業調查的數據,在國內多晶硅成本2.04美元/W時國外僅1.08美元/W,幾乎高一倍,讓國外多晶硅企業坐收利潤,國內企業卻不得不承擔了過多的成本,靠低成本制造才維持了組件的競爭力。這兩年國內眾多企業又都爭著上多晶硅項目,產能已呈現出過剩,光伏組件企業間相互殘殺的局面很可能會在多晶硅領域再演。
增長過快和監管不到位造成環境污染和產品質量問題。如前所述光伏產業本身所造成的污染不是不能控制,西方國家以及國內少數先進企業目前都已能解決多晶硅提煉環節產生的四氯化硅等污染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問題。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為了上項目保發展而有意放松環境監管,有關部門又沒有及時出臺或更新有關光伏產業的環保和產品標準,而企業為壓低成本有意減少必須的污染控制投入,其結果是在國外沒有產生污染的光伏產業,在國內卻成為一些地方的重要污染源。在很多不進行環境投入的企業也能生產并且能以此形成巨大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一些安裝了污染物回收設備的企業最終選擇了同流合污,相關設備棄而不用,任污染物泛濫。由于一些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導致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光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退貨等質量糾紛事件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截止到目前,國內很多曾一度被追捧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光伏企業,實質上并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光伏企業獲利的主要途徑是依靠低成本。我國能源和勞動力便宜,再加上國內環境監管不嚴、企業不用支付較多污染成本,即使國內企業購買的多晶硅成本明顯偏高,但在如硅錠/硅片、太陽電池、光伏組件等環節的生產成本,中國也只相當于美國的約二分之一。
由于依靠快速生產和低成本戰略能很快取得回報,多數企業根本顧不上搞研發,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技術積累過程。從整體上看,在多晶硅提純技術、電池轉換率、切片技術、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和工藝上,以及基礎科學和未來新技術研發上我們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推進光伏產業有序發展的建議1、不能因噎廢食錯失加快發展光伏產業的良機
光伏產業技術經濟性的持續重大改進決定了光伏產業發展已進入到了可大規模發展的階段。這個判斷是國家如何定位光伏產業以及國家應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基本前提。認為光伏能耗過高、必然會造成嚴重污染的觀點是不成立的。歐美日等國都在強力推動光伏研發并寄希望于在新能源技術和產業上謀求全球領先,我們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發展光伏產業。
2、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光伏產業結構調整
金融危機使得國內很多光伏企業訂單和利潤大幅減少,一些企業很快陷入困境。有人主張國家應利用政策加快培育和開拓國內光伏市場以拯救這些企業。我們認為,國家對光伏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必須著眼于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不是在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產業格局下通過大規模補貼來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因此,國家應該首先嚴格執行環保和產品準入政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支持優勢企業技術創新。如果不經過這樣一個扶優汰劣的洗牌過程,光伏產業很難擺脫當前混亂的局面。
3、國家應通過光伏應用規劃和新價格機制科學合理地引導光伏產業理性投資和技術創新
第一,在全面調查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并及早向社會發布光伏發展規劃。由于目前光伏技術發展和經濟性變化趨勢已經能夠把握,政府可以制定出更科學合理的光伏裝機規劃,企業會根據這個總量信號決定自己的投資和生產。第二,政府應從理順能源價格機制的長遠目標出發,在逐步將各種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基礎上,更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如特許權招標)去發現更合理的光伏電價。早期可以制定對多數企業具有挑戰性、相對苛刻的光伏電價,利用“電價”杠桿引導甚至逼迫光伏企業去創新和降低成本。
4、加強標準和需求管理
電網公司應抓緊制定出嚴格并帶有先導性的并網標準,引導光伏發電企業使用更高質量的光伏產品并改進管理。國家要加快建立光伏產品和發電系統的技術標準和監管體系,將一些有重大影響的企業標準及時轉化為強制性國家標準。要盡快實施光伏產品的質量認證制度。國家對光伏應用市場發展的支持,應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支持那些指標先進的產品和企業。
5、加強環保監管
單靠投資管理部門通過項目審批的方式來控制落后產能和控制污染,其效果在多個行業被證明并不理想。而產前全面評價、產中嚴格監管和事后嚴厲追究處罰的全過程環保監管,則是更有效的控制手段。加強對光伏產業的環保監管迫在眉睫。建議,一是要加快制定整個光伏產業鏈的環保標準;二是動員包括媒體在內的多方面力量監督光伏企業的環保工作,三是對違規批項目、監管不力、為違法企業充當開路者和保護傘的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及時發現、嚴厲處理。
6、加大光伏領域的研發投入,掌握產業關鍵技術、推動技術突破
政府要支持相關單位和企業從事從基礎理論到生產工藝的研究和開發。支持重點包括,在晶體硅材料提純技術上實現進一步突破(包括采用不同的技術路線);努力提高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降低晶硅片厚度,減少晶體硅材料的消耗量;加大對薄膜電池、聚光電池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力度;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積極推動應用示范工程建設,為大規模應用做好技術和管理準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