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經濟將引發“綠色風暴”
2009/11/24 17:01:1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低碳經濟將引發“綠色風暴”以新能源開發為重點的低碳經濟,正演變成一場“綠色風暴”席卷全球。如何發展低碳城市和綠色建筑,已經成為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在寧舉行的2009江蘇綠色建筑專題論壇上,各級建設部門、省內新能源開發應用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筑設計單位、科研院所等專家學者200余人匯集一堂,為江蘇的低碳城市建設和綠色建筑中的發展應用出謀劃策。
一個抽水馬桶引發的思考
“以前,能用上抽水馬桶,是不少農民進入城市生活后驕傲的象征。但實際上,城市種種非低碳生活方式加大了城市能耗量。”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梁俊強歷數了城市交通與建筑能耗的不斷上升,為城市帶來的負擔:2000年國家權威部門作出預測,2020年,我國消耗能源將達到25到33億噸標準煤,但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消耗能源已達到28億噸標準煤。
為減少能源消耗,我國多個省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而建筑行業由于具有量大能耗高、發展快、采取節能減排的成本最小、效果最好這些特點,被看作是走向低碳經濟的最重要行業。梁俊強認為,發展低碳城市,必須從城市整體層次來尋求應對之道,從每個家庭的居所——綠色建筑入手。
專家們一致認為,目前我國綠色建筑在規劃設計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必須規范綠色建筑的行業管理。
綠色建筑需要能源規劃
“一個工程的節能,要從規劃開始。”專家舉例,南京奧體中心的建造者計算了場地席位坐滿后的熱量,便設計了三個超大的空調設備以滿足三個區域的需要,但實際情況卻是:建成后大型的空調設備每年都閑置許久。南京豐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郁松濤對此遺憾地說,如果由專業公司設計,只需要1/3的設備就能滿足三個區域的需要,這樣不僅減少了材料消耗,而且大大減少了建造中的能耗。郁松濤舉例說,該公司在南京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的建設初始,就從整體上進行規劃,不僅通過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能耗,而且通過一套設備園區各建筑交叉使用,使得原先260萬平方米的空調設備減少了一半。
不僅如此,建成后的綠色建筑也需要專業的能源管理,這對物業公司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南京朗詩置業為例,地源熱泵系統的運作,并不是隨便叫一個人,每天去開、關就可以了。”江蘇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主任馬宏權解釋說,新風系統用來去濕,空調系統用來加冷或加熱,什么時候放冷和放熱,都要做到平衡,而且每戶居民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家中的指標也不同,用管人員不僅需要看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提前準備,還要根據檢測到的數據進行適當調節。專家提出,在一些城市,采用了不少節能技術實施效果卻不好的節能建筑不在少數,也正是由于缺少專業人員管理。
“圍墻外”的規劃愿景
近幾年來,一些能源公司和地產公司都經歷了從單項技術、單體建筑的作業發展到園區整體規劃的過程。來自深圳萬科集團創研部蘇志剛介紹,萬科從2002年南京金色家園單個遮陽技術發展到深圳萬科城四期項目達到國家綠色建筑三星標準,“這是一項進步。”不過,對于開發商來說,綠色建筑仍只能作為一個個單體的工程來體現,來自常州的開發商江蘇百興集團負責人史小明對記者直言:“開發商只是建好建筑,盡量在我們的‘圍墻’內做到不給城市增加能耗負擔,但‘圍墻’外我們管不到。”史小明表示,打造低碳城市,并非建造幾個單體建筑就能夠實現,更需要政府引導、規劃和政策支持。
對此,梁俊強建議,可以通過政府引導將技術產品納入規范化,“比如前幾年,只有七八家熱水器企業通過認證,而家電下鄉實行后,推動了大量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爭做認證。”而近日出臺的梯級電價方案,也是引導人的節約方式的一種方法。
同時,梁俊強表示,打造低碳城市需要有個評價指標體系,他們近日通過參觀南京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等各地綠色建筑提取各項綠色指標,將打造科學合理的指標值,為各地低碳城市建設作出指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直擊AICon北京現場:硅基流動首發煥新品牌及國際站!
- “工業+文化”釋放“新”魅力 工廠車間從幕后走向臺前打開文旅消費新空間
- “好房產品力峰會暨數字化賦能創新大會”圓滿落幕,聚焦產品力重構與成交效率提升
- 軍校上新 今年招生有何新變化?一文詳解
- 浙江景寧農戶19天賣10萬單!阿里陪跑計劃讓50歲“老姜頭”變身電商新農人
- 區域協同注入產業活水!“寧德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首站寧波成功舉辦
- 山海共進 特創未來,2025 山特 T1 峰會成功召開
- 酷特智能開啟企業級應用市場新生態 企業智能體集群全面招商
- “深海”力量!中國海油攜手電科金倉完成核心系統全面國產化
- “校企協同育人”鍛造畢業生“硬實力” 為學生鋪設從校園直達企業就業“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