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海工裝備領域競爭格局分析
2017/8/18 10:00:0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全球海工裝備企業競爭格局(一)第一梯隊海工裝備企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核心企業主要分布在歐美發達國家,平臺制造方面主要集中在韓國、新加坡和中國,中國海油工程和中海油服在工程承包和鉆采服務方面占據一席之地,這兩家國內公司主要為中海油一、全球海工裝備企業競爭格局
(一)第一梯隊海工裝備企業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核心企業主要分布在歐美發達國家,平臺制造方面主要集中在韓國、新加坡和中國,中國海油工程和中海油服在工程承包和鉆采服務方面占據一席之地,這兩家國內公司主要為中海油服務。核心企業的分布也可以看出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主要集中在歐美,而亞洲壟斷制造。
(二)第二梯隊海工裝備企業
位于第二方陣的韓國、新加坡已形成了先進的制造技術,如韓國在鉆井船、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液化天然氣(LNG)市場上占據了較大的份額;新加坡則在自升式、半潛式平臺和FPSO改裝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實力。
(三)第三梯隊海工裝備企業
在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歐美基本壟斷海工裝備設計和高端制造領域,處于價值鏈的頂端。我國與巴西、阿聯酋等國同處第三梯隊,即具備一定的海工裝備建造能力和研發設計能力,主要從事淺水海工裝備的建造,開始進軍深水海工裝備建造領域。近幾年,我國的深海鉆井平臺生產亦有了長足進步,自行研制生產的大型鉆井深海平臺多項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就我國海工裝備產業來看,目前產業布局已初步形成,但產品設計開發能力與國外差距較大,配套市場還被外國企業掌控。此外,目前我國的工程總包能力不足,且在高端海工裝備設計建造領域基本還是空白。
從我國海工裝備業的總體布局來看,目前建造力量集中在沿海幾大區域,如環渤海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長三角有一批船舶制造企業,珠三角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此外海南有海工裝備制造基地,武漢有海工裝備配套基地。
全球海工裝備制造業,從鉆井裝備來看,自升式鉆井平臺已經向深水化方向發展;半潛式鉆井平臺目前的主流作業水深為3000米,鉆深為l2000米,工作環境由常規海況向惡劣海況及極區嚴寒環境發展。鉆井船目前已發展到作業水深3600米、鉆深l2000米、配備DP3級動力定位系統的第七代鉆井船。FPSO則集生產處理、儲存外輸及生活、動力供應于一體,多采用單點系泊,在淺水和深水中均有良好適應性,目前正向深水發展。Spar平臺采用干式采油,活動性能好,作業水深可達3000米。張力腿(TLP)平臺采用干式采油,運動性能好,作業水深在1500米以內,目前已發展到三代,全球TLP平臺共25座,基本在美國墨西哥海域服役。TLP平臺的技術難點主要是張力腿張力筋腱的設計與建造,目前掌握其核心技術的企業只有3家。
就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目前我國在導管架、自升式、半潛式平臺和FPSO、平臺供應船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主要是在自升式平臺上形成了系列產品,如“海洋石油921”,其最大作業水深為60.96米,最大鉆井深度為7000米,最大可變載荷2268噸。此外,“JU2000E”的最大作業水深是l22米,最大鉆井深度超過l0000米,最大可變載荷6486噸。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的最大作業水深為3000米,最大鉆井深度為10000米,動力定位系統為DP3級,該平臺在1500米水深內可使用錨泊定位,最大可變載荷9000噸。此外我國的導管架技術發展較好,導管架平臺最大重量達到32000噸,高度達210米,為亞洲第一。在FPSO領域,我國具有淺水FPSO船體和上部工藝處理模塊的設計、建造能力,其最大載重量達30萬噸。在海洋工程船方面,我國建造了鋪管船“海洋石油201”,起重船“藍鯨”號。
二、海工裝備分環節競爭分析
(一)海洋工程承包商競爭分析
談及海洋工程裝備的產業結構,從用戶來看的話,則用戶相對集中,其中石油公司占30%左右,鉆探公司占60%左右。從海工裝備的供應商來看,范圍比較小,主要是工程的總承包商,如國外的一些大型承包商,國內的中海油、中石油等;此外還有裝備的集成供應商,如國內的中船重工、海油工程、中遠船務、中海工業等。
(二)海洋工程設計商競爭分析
(三)海洋工程建造商競爭分析
三、中國海洋工程企業競爭格局
(一)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競爭企業
未來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趨勢是深水化、大型化、設計更優化、采用高強度鋼、配套更先進。其中,天然氣勘探、鉆采裝備將成為發展重點。目前,在淺海油氣開采設備制造方面,完全可由我國自行設計與建造的導管架平臺及其他固定平臺,工作水深未超過150米。我國正在加快南中國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但這一海域水深在500至2000米,而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在這樣水深海域進行油氣勘探和生產的技術,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深海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
“十二五”期間將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再建設5000萬噸的海上油氣產能,帶動2500億-3000億元的總投資。受益排在第一位的將是高端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主要包括鉆井平臺、浮式生產系統、工程船舶、水下工程等相關裝備。
我國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有6500多個,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旅游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我國海洋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沿海地區政府部門的積極響應,隨著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成為必然。在“十二五”規劃指導下,通過海洋產業的調整、優化、升級和改造,特別是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必然會進一步提高。
我國海洋原油的發現率僅為12.3%,世界平均探明率為73%;海洋天然氣發現率僅為10.9%,世界平均探明率為60.5%;海洋石油開發程度只有7%,而儲量替代率達到157%,未來增長空間較大。作為全球石油消費第二大國,2009年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加快中國海洋石油工程業務的發展已勢在必行。未來10年我國油氣產量將以20%的速度遞增,海洋工程裝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計劃2020年前,在深水投資2000億,2015年南海深水區總產量2500萬噸油當量,2020年5000萬噸油當量,相當于1個大慶油田。未來我國海工裝備復合增長率大概為20%。
海洋工程裝備業涉及子行業包括:海洋油氣發開、海工平臺制造、配套設備制造、油氣開采服務以及設備設總承等。天然氣勘探、鉆采裝備將成為發展重點。
(二)多元化央企將進軍海工業務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總部設在北京。自成立以來,中國海油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采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公司緊緊抓住國家建設"海洋強國"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應對發展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困難,緊緊圍繞《"二次跨越"發展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現已形成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與服務、煉化與銷售、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等業務板塊,為早日建成國際一流能源公司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能源企業爭相進入海工裝備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海石油工程設計公司(以下簡稱“設計公司”)、中海石油平臺制造公司(以下簡稱“平臺公司”)、中海石油海上工程公司(以下簡稱“海上工程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以下簡稱“渤海公司”)以及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以下簡稱“西部公司”)作為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的控股子公司。
為了實現進軍高端產品市場的夢想,近年來海油工程加快了業務結構優化和產品轉型升級的步伐。以EPCI總承包能力、自主設計能力、深水技術及配套能力為突破口,公司在深水、水下、LNG工程等新興業務領域展開了向高附加值產品進軍的智造 轉型之旅。
在EPCI總承包能力方面,海油工程堅持推動主業能力建設,不斷積累工程項目管理經驗。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300米水深以內海上油氣田開發設計、建造、安裝、維修一整套成熟的技術和裝備能力體系。通過南海荔灣3-1深水氣田項目的成功實施,海油工程實現了設計、建造和安裝總承包能力由萬噸級到3萬噸級、海管鋪設能力由300米水深到1500米大關的大幅跨越,積累了深水工程EPCI總承包的重要經驗。與此同時,通過首個大型國際EPCI總承包項目泰國ZAWTI-KA項目的執行,公司國際市場EPCI總承包能力得到了歷練和提升。
要實現從制造 到智造 的轉型,人才是關鍵。近些年來,海油工程通過內培、外引等多種方式吸引高級設計人才前來筑巢 ,形成了一支擁有1300人的設計研發團隊,具備了300米水深以內常規水域各種油氣田開發完整的設計能力,實現了與世界先進設計水平接軌。
(四)外商進軍海洋工程裝備市場
外商投資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特點分析
目前,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投資已開始興起。據資料顯示,在全國范圍內,規劃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裝備基地已有20多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投資項目主要由中石油和中海油兩大石油巨頭發起,聯合當地政府興建。而外商投資的海工項目主要采取合資形式籌建,包括設計和制造公司在內外資項目(含企業)主要有15家左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