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立果:化解鋼鐵煤炭過剩難在哪里
2016/1/26 8:49:3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1月20日國務院專題會議強調,要率先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進行化過剩、去產能、降成本。1月22日,國務院要求在近幾年淘汰落后鋼鐵產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再壓1月20日國務院專題會議強調,要率先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進行化過剩、去產能、降成本。1月22日,國務院要求在近幾年淘汰落后鋼鐵產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2014年上半年,我們對鋼鐵、煤炭、建材、紡織四個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最后建議的第二條就是,“探索以鋼鐵、煤炭等競爭性行業為試點,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增強國有資本對市場信號的敏感性和靈活性”。現在看,我們的建議還是有一點價值。
鋼鐵、煤炭行業可能是今天中國經濟中最困難的行業,過去我們觀察到、預警過、建議過,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措施,但是行業形勢的持續惡化并沒有絲毫改變。我想主要原因,恐怕還是行業體制的運行慣性使然,或者也說明我們過去那些修修補補、小打小鬧的政策絲毫沒有改變這兩個行業的原有運行軌跡。這是我們要反思的。
過去,鋼鐵和煤炭都是具有高度政治意味的行業,特別是鋼鐵,曾經“以鋼為綱”。正因如此,計劃經濟時期的鋼鐵行業形成了“三皇五帝十八羅漢”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煤炭行業也形成了若干重大基地的格局,當然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國有企業。這種局面的改變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有所松動,民間資本終于可以進入這兩個行業,F在,鋼鐵行業中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大概是平分秋色,2014年中國最大500家企業中有50家鋼鐵企業,國有的有22家;煤炭行業則在過去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國有占比大幅提高,2014年中國最大500家企業中有22家煤炭企業,但只有1家是民營。這是這兩個行業目前嚴峻局面的所有制背景。
這種所有制格局下,有一種現象出現了: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鋼鐵、煤炭價格大幅下降,這種情況下,民營鋼鐵、煤炭企業紛紛減產、轉型或者挖潛改造甚至破產倒閉,而國有鋼鐵、煤炭企業則出現“價格越下滑、生產越擴大”的“以量抵價”行為。我們去山東一個煤礦調研,煤礦已經瀕臨枯竭,但仍然要開足馬力生產,用來彌補煤炭價格下跌造成的銷售額缺口。市場價格的調節機制可以說完全不起作用,它們對市場信號完全“不敏感”。這種行為具有典型性,也是這兩個行業困境的微觀基礎。
國有鋼鐵、煤炭企業出現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現象其實不足為奇,一個關鍵原因在于國有企業的國有干部職工身份。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國有身份”的涵義,最后發現國有身份意味著國家對干部職工的“終身擔保”和無限責任。2014年中國最大22家煤炭企業共有職工274萬人,平均每個企業13萬職工,職工規模最大五家企業的職工規模都在20萬人以上,每個企業的干部職工及家屬加起來上100萬。最大幾家鋼鐵企業的職工規模也都超過10萬人。有了國有身份,國家就要對他們負責,干部職工一個不能辭退,否則可能出現社會穩定問題。其結果就使國有企業出現了“生產剛性”,不管經營形勢好壞,企業都要維持生產。2015年去河北最大的鋼鐵企業調研,除了每年接受安置退役軍人、少量大學生,一律不進新人,只能靠自然淘汰,到點就退,而不能裁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