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財報為什么突出云計算業務?
2015/8/14 8:33:5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華爾街是比較現實的,只要你未達一幫分析師一絲預期,就算你還是穩健增長,股價承壓依然很大。受2015年Q2財報影響,阿里昨日美股股價開盤跌逾6%,收盤跌逾5%。文/王如晨
華爾街是比較現實的,只要你未達一幫分析師一絲預期,就算你還是穩健增長,股價承壓依然很大。受2015年Q2財報影響,阿里昨日美股股價開盤跌逾6%,收盤跌逾5%。
這應該與財報中營收與平臺交易額增長放緩有關。當然也有人民幣升值、科技板塊整體下滑等原因。
對比財務數據,阿里營收、平臺GMV增速確實呈放緩趨勢。比如Q2營收約為32.65億美元,同比增長28%。此前三季,同比增幅在40-55%之間;Q2交易總額約合1090億美元,同比增34%,而此前三季都在40%—49%之間。
但股價反應忽視了阿里結構的變化:天貓成長依然強勁;阿里凈利同比大幅提升;而儲備很久的阿里云,則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財報顯示,阿里云Q2收入4.85億元,同比增長106%,是阿里收入增速最快的業務。
昨晚,阿里云業績被一幫人刷屏。在我看來,它確實是驅動阿里下一輪成長的焦點之一,沒有它,阿里不太可能真正打通所謂云+端,會受困于整個市場的變遷。
你應該看到阿里增幅放緩的真正原因:一、外部經濟環境疲弱,阿里基數與市占過大,面臨一定的邊際效應遞減挑戰;二、過往依托的人口紅利以及對應的流量紅利,已步入一個瓶頸期,而大數據紅利還沒真正釋放出來;三、阿里從PC向移動的遷移剛過半不久,這一過程對PC端倚重的流量變現的效果廣告,有一定抑制;四、2014年下半年至今,阿里進行了一輪戰略調整,單純的數量增長讓位于有質量的增長,生態體系與商業模式已開始發生變化。
然后你再體會,大半年以來,馬云與逍遙子等人的關鍵詞,為何是國際化、中國農村、無線與大數據。
國際化、農村,兩個方面基本上屬于開源,即通過新的市場區域彌補成熟的中國城市市場成長落差。而無線化與大數據,則屬于驅動阿里平臺與技術轉型的抓受,它們必須為未來10年甚至更久的周期,奠定技術基礎。
而這兩大方面,都有賴于阿里云服務的快速擴充。因為,跟10年前基于PC端的流量獲取不一樣,無線時代的增長不是依賴人與商品的連接,而是人與服務、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
想一想這兩個話題:一是去年年初,馬云為何以郵件形式發布未來10年戰略,即基于云+端模式的從IT到DT的戰略轉變;二是阿里IPO的盤子中,阿里云為何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業務,與零售平臺并列。
因為,無論是無線化還是大數據,它們的實現途徑都是云計算的模式,這是一場中國基礎設施的革命。這正是去年以來,阿里云在中國乃至全球瘋狂拓展的真正原因:它已與中國大半地方政府建立了平臺級合作,大都涉及一個區域完整的信息化工程。而它與政府關鍵部門的合作,直接撬動了更為深入的領域,比如阿里云與鐵道部、中國海關的合作。此外,阿里云在更多行業的滲透,越來越快。
截至目前,可以這么說,阿里云已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里無可爭議的“公有云一哥”。它的目標是,成為新一輪中國信息化、融合經濟模式的水電煤。
如果你查詢一下,阿里應該是諸多IT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少見的公布具體云計算數據的企業,在全球市場也不多見。在我看來,這體現出它的一種自信。
阿里云的優勢在于,它從阿里的平臺誕生,當阿里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商平臺后,它無形中也擁有了成為全球第一大云服務企業的潛力。過去它隱形阿里背后,如今它開始日益獨立。
這得益于阿里的開放平臺價值。Q2財報顯示,阿里自己的收入確實比不上許多巨頭,甚至也不比不上京東,但它的平臺效應,遠非京東們可比。在依托區域經濟、撬動全球經濟方面,至少目前,阿里在全球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你能看到,市場上有無數的企業從事云計算服務,其中擁有核心技術的很多。光是美國一幫科技巨頭就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可以這么說,在全球科技界,阿里比IBM、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巨頭具有擁有更為龐大的開放整合力量,它的落地服務能直接觸達全球更多的政府、行業、企業、無數的民眾。市場上的許多云計算企業,只能提供一些核心模塊,阿里提供的是架構與技術支撐體系。
而且,一個容易為人忽視的方面是,阿里云是少見的經過高強度的驗證的龐大服務模式。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沒有哪家企業比它經受的考驗更多。
4.85億的季度營收,放在阿里體系里,確實有些不足道。但是,一種架構與技術支撐體系產生的號召力,不是財務數字所能掩蓋的,阿里云已經具有統攝中國乃至全球技術資源的能力。在前不久阿里云北京大會上,當我看到半導體巨頭英特爾現場設置了一個展位,渲染它如何參與阿里云的項目,頗讓人感到,在直接撬動現實經濟上,阿里創造的集成服務,將為全球許多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從這一點出發,去體會阿里的“去IOE化”舉動,可能更有體會?梢赃@么說,馬云之所以去年敢說未來會建立全球電商的游戲規則,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強大的商業力量,帶來的技術集成機會。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說,至少在電商領域,阿里將是全球最大的系統集成角色,跟著它,有生意做。
事實上,英特爾前不久與阿里建立了戰略合作。而中國許多原本發展有些被動的企業,比如浪潮們、用友們,已借助阿里云,重新激活自己的業務,并引發資本市場的價值重估。
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主任、學者型官員韓海航有句話,讓我感受很深。他說,中國如果沒有阿里這類企業,絕不可能建立起一個真正的云計算大市場。而在我看來,阿里的國際化,如果沒有阿里云服務的國際化,以及它所支撐的線下基礎設施的國際化,想要實現,也會是空中樓閣。
當然,阿里云的整體體量還很小,從財務上真正驅動阿里還很早。即便IDC數據顯示,2014年阿里云中國公有云市占第一,超過亞馬遜、微軟、IBM中國云服務份額總和大。SunTrust分析師預測,到2018年,阿里巴巴云計算業務收入將達12億美元。相比波及整個中國社會層面的新一輪信息化進程、無線化運動,阿里云的營收幾乎可以說滄海一粟。
但是,我敢斷言,阿里云的拓展速度,決定著阿里整體撬動全球的速度。在中國,新一輪信息化基礎設施正在高速建設中,除了三網融合、寬帶工程外,它的紅利主要是覆蓋有著6億多農民的農村;而在全球,下一個10億用戶,則是那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們。這需要巨大的投入與資源整合。
截至目前,除了中國大陸,阿里云已在美國、中國香港、中東、新加坡、日本以及歐洲等地部署數據中心。7月29日,阿里宣布將對阿里云戰略增資60億元,用于國際業務拓展,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基礎和前瞻技術的研發,以及DT生態系統的建設。
去年阿里IPO前,我曾經說過一句話,阿里云業務單獨分裂,被裝到上市公司,算是很有良心的。因為,有了它,阿里上市公司的未來,投資價值會獲得更多重估機會。2015年Q2的華爾街不買賬,等這一業務日益獨立為新的平臺,甚至成為分拆、獨立上市的時候,那些分析師們可能又要屁顛屁顛地寫報告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