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國天然氣需求1780億立方米
2015/7/7 8:32:5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天然氣在中國的許多城市發揮著關鍵作用。由于中國政府實施的能源多元化以及減排政策,天然氣的使用量近年來出現了顯著增長。除了石化行業自用和非能源用途之外,2013天然氣在中國的許多城市發揮著關鍵作用。由于中國政府實施的能源多元化以及減排政策,天然氣的使用量近年來出現了顯著增長。除了石化行業自用和非能源用途之外,2013年主要的天然氣應用市場為工業、住宅和發電與供暖領域,比例分別為28%、26%和24%。
國際能源署在《中期天然氣市場報告》中預測,中國天然氣需求將從2014年的1780億立方米上升至2020年的3140億立方米。
需求的快速增長意味著每一個潛在的氣源都擁有市場機會,包括氣化煤、煤層氣及頁巖氣等。中國已探明的3.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將貢獻大部分增量。
中國的天然氣市場由發改委調控。該行業從上往下直至批發都是由少數幾家國有公司占主導地位,包括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這三大巨頭。
其中,中石油生產了約四分之三的國產天然氣,并通過子公司進口管道天然氣,同時也承擔運營著國內大部分天然氣的管道運輸業務。
天然氣的分銷與供應在省市層面由大量天然氣公司進行,其所有制情況大不相同,它們通常采用批發和零售兼具的方式。該行業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合。
天然氣價格在之前是完全受到管制的。交付鏈條中的關鍵點是城市燃氣門站,在這里將天然氣出售給大型終端用戶和當地的分銷及供應公司。
燃氣價格基于國內生產成本,盡管變化的供應來源和成本結構已讓價格大大低于成本,但為了經濟和社會目標,氣價仍然采取了固定的方式。固定的城市燃氣門站價格,導致中石油及其他生產商和進口商虧損,尤其是在進口天然氣方面。中石油在2013年進口天然氣虧損了79億美元。
定價改革是天然氣市場改革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于2013年11月公布,并將于2020年前正式實施。為了鼓勵民間投資并取消對于生產和供應等商業活動的限制,相關措施包括,允許第三方接入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和管道,將中石油占壟斷地位的管網業務與其商業活動分離。為此,中石油的第一條和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被轉讓給了旗下子公司中國石油(601857)東部管道公司。
目前,中國天然氣的相關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發改委于2014年出臺了關于第三方接入國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指導方針,同時也表示允許私營公司進口液化天然氣。
用于發電的天然氣使用量在2013年上升至302億立方米,政府要求部分主要城市減少煤炭的使用,包括華電和華能在內的一些電廠,已表示有興趣通過現有接收站或修建自己的新設施進口液化天然氣。
在天然氣行業改革之前,中國先進行了電力市場的改革。但現在,至少在批發價格方面,電力市場改革已經落在了后面。
中國的電力行業,包括兩家在2002年組建的大型國有輸、配電和供電公司,及五家大型發電國有企業,另外還有許多私營公司、省屬或市屬企業。
過去,中國曾進行了一些放開電力行業管制的嘗試,但由于儲備發電容量有限,更具雄心的改革措施并沒有成功。在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這類措施導致了電力批發價格劇烈波動和不斷上漲。然而,目前的發電能力有較大的剩余,這可能有助于市場的改革。
電力改革的計劃,包括發改委設定的受到管制的上網電價轉向市場定價,發電商最終在一個電力池里競價。供電與占壟斷地位的電網業務分離,將促進開放接入并允許發電企業與大型能源用戶直接簽訂合同。試點范圍在4月從兩個擴展至了另外四個省份,試點目的在于評估供電與壟斷的電網業務分離所需的措施。
天然氣改革計劃的最后一部分內容,是到2020年前在上海設立天然氣交易中心。中國已經設立了幾個天然氣現貨交易平臺,但它們的影響力和流動性很有限。
不過,中國天然氣的需求仍然有很大不確定性。國際能源署《中期天然氣市場報告》估計,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將從2014年的1780億立方米,上升至2020年的3140億立方米,該數據低于國際能源署去年此前的預估量。
天然氣的需求量決定著管道的利用率。IEA和中國國家發改委的預測有一定差距,后者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天然氣需求為400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很大的差距,反映出中國對進口基礎設施進行了過多的投資。
同時,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的天然氣需求僅增長了5.6%,BP在其《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認為該增速應為8.6%。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