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一條“必須”走的路
2009/11/24 22:44: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能源,一條“必須”走的路能源危機、氣候變化、低碳經濟三大詞匯“熱”論壇
馬爾代夫。成都。兩個相隔萬里的地方,在同一天,有了共同語言——17日,馬爾代夫用一場全球首次水下內閣會議,呼吁全球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暖,使這座旅游者的“天堂”不至于在不久的未來被上漲的海水淹沒。
同一天,成都也在關注氣候變暖。來自中國和歐盟的眾多能源專家,一同聚在“中國-歐盟新能源技術創新與投資合作論壇”上。比呼吁更進一步,他們試圖找到一條化解氣候變暖、能源危機“舊傷”的新路。
論壇焦點
西部可以擁有更多“話語權”
當韓國人、成都人和內江人,同時將自己最新研發的新能源汽車擺進西博會展館時,能源危機、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當今世界三大最“熱”的詞匯,不可避免地被帶上了西博會論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帶來一組讓人心驚的數字:如今,全世界50%以上的新增能源消費、70%以上的新增煤炭消費、40%以上的石油消費來自中國,中國新增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世界新增排放量的50%。
言及中國是否應該發展新能源這一全新命題,與會專家一致共識:發展新能源,不僅可以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提高能源供應安全,更重要的是,對于推動西部大開發向未來發展也有無可估量的意義。
這不是“可以”而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國家鼓勵西部“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域”。短短一個月,兩次以新能源為主題的論壇在成都舉行:一個月前的9月3日,成都向全國展示了其作為全國新能源基地的實力;中歐新能源技術創新與投資合作論壇的舉行,則使成都在更大的視野內定位自身新能源戰略。
與會專家也驚奇地發現,盡管中國西部在整體經濟實力上明顯弱于東部沿海以至發達國家,但在新能源這一全新領域,西部卻和世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2008年中國已經生產的4721噸多晶硅中,近1/3出自西部;中國風電設備的主要供應商,是四川的東方電氣集團;四川、云南、西藏、貴州、重慶,是中國水電能量最富集的區域。
WIHarper私募基金集團代表PeterPeng由此斷言,今天的中國西部,正面臨新能源發展的“二次起跑”,倘能有所突破,則會在新一輪乃至更長遠的發展進程中,可以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共享新能源掘金“盛宴”
論壇上主持人透露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原來,此次中歐新能源技術創新與投資合作論壇的發起方,并非中國,而是歐盟。英國重慶總領事館能源領導張百任一語道破緣由:“應該把新能源作為歐盟和中國合作的新重點。”
未能親赴現場的法國外貿部長安妮·瑪麗伊特拉克通過視頻帶來一個數字:去年,全球綠色能源投資高達1550億美元,首次超過用于煤炭和石油開發的投資額。過去4年內,這一投資增長了4倍多。不過,歐盟在中國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才不過區區6000萬美元。
于是,不僅歐盟的能源專家來了,投資公司、關鍵技術擁有者也來了。紛至沓來的歐洲商人,打開了西部新能源開發的“錢”景:論壇上,張百任希望,將英國實施的“低碳區”計劃推廣到中國西部;施奈德電氣則充分展示了其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方面的卓越才能;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服務總裁阿歷克斯NG和歐洲創新中心聯盟主席呂貴·坎姆皮特里,則相繼向人們展示了服務業和孵化器在新能源發展中的作為。
歐盟在技術和投資方面的自信,讓正在會場內聆聽的馮良桓心里頗不平靜。盡管他所在的四川大學太陽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走在了中國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前沿,但是,在他看來,“西部新能源開發從研發到應用的過程太長了”。與此同時,更多在場的西部商人也在擔心:資金實力不如人,技術更新速度又慢,西部新能源產業的“二次起跑”,會不會成為西部企業的“滑鐵盧”?
做大新能源產業,西部與世界如何分享同一場“盛宴”?石定寰建議,西部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增進國際合作,借助引進技術和投資,搶占產業發展先機;另一方面,增強國內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和行業組織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強自主研發能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