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全球再生鉛產業規模現狀及市場增速前景分析預測
2016/11/2 10:28: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再生鉛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投資風險可行性報告》顯示,據統計2014年全球再生鉛產量為604.8萬噸,2015年再生鉛產量為617.7萬噸,產量較2014年同期增長2.1%。2010-2015年全球再生鉛中經先略數據中心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再生鉛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投資風險可行性報告》顯示,據統計2014年全球再生鉛產量為604.8萬噸,2015年再生鉛產量為617.7萬噸,產量較2014年同期增長2.1%。
2010-2015年全球再生鉛產量及增速走勢圖
資料來源:中經先略數據中心
2014年全球鉛礦產量為487.0萬噸,2015年下降至471.0萬噸,全球鉛礦儲量為8900萬噸。
2014-2015年全球鉛礦產量及儲量分國家統計(千噸)
20142015鉛礦儲量美國3793855,000澳大利亞72863335,000玻利維亞94821,600中國2,4002,30015,800印度1061302,200愛爾蘭4133600哈薩克斯坦3838NA朝鮮4545NA墨西哥2502405,600秘魯2783006,700波蘭38401,700俄羅斯90909,200南非2940300瑞典71761,100土耳其6554860其他2142263,000世界總數4,8704,71089,000資料來源:USGS
再生鉛原材料來自于國內。再生鉛的原料是含鉛廢料,國際及中國均將其定義為危險廢物。目前世界上超過150個國家(除美國外)均是 《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締約國,不允許進出口含鉛廢料,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再生鉛產業的原料來自國內產生的含鉛廢料。中國再生鉛產業仍有翻倍空間。目前,全球精鉛產量主要產地是中國、歐洲和美國;在全球精鉛產量中,再生鉛所占比例約為56%。
全球精煉鉛原料構成:%
資料來源:中經先略數據中心
2014年美國鉛礦產量為37.9萬噸,2015年增長至38.5萬噸。目前美國鉛礦儲量為500萬噸。
2014-2015年美國鉛礦產量統計:千噸
資料來源:USGS
2011年美國再生鉛產量為113萬噸,2015年減少至112萬噸。
2011-2015年美國原生鉛和再生鉛產量分析:萬噸
資料來源:中經先略數據中心
總體來說,美國再生鉛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三個因素:完善的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健全的產業發展政策和注重規模化生產工藝的研發。
(一)完善的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
在一定的法律法規的保障下,美國建立了3條有效的鉛酸蓄電池回收途徑:一是山鉛酸蓄電池的生產商通過其銷售網絡進行回收;二是山政府部門出臺文件,批準設置專門進行鉛酸蓄電池和其他含鉛廢棄物收集的專業回收機構,專業回收機構將回收的含鉛廢棄物料交山擁有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再生鉛廠進行加工;三是采取以舊換新、征收環保稅、購買汽車預交抵押金等方式山再生鉛生產廠商直接進行回收。
(二)健全的產業發展政策
為保證國內再生鉛廠的鉛廢料來源,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強制手段。例如,美國環境保護署修改了與有害廢棄物進口有關的條例,目的是確保從國外進口的有害廢棄物能夠在美國環境保護署支持的有害廢棄物處理工廠中進行回收處理。同時也修改了“Resource Conservationand Recovery Act(資源維護與回收法)中關于廢棄鉛酸蓄電池的條例。修改后的條例要求鉛酸蓄電池的出口商在裝運之前,要先明確的列出裝運貨物的詳細清單和出口目的國同意接收這些材料的文書。
為了提高行業集中度,避免出現惡性競爭,造成二次污染,美國政府提高了再生鉛產業的準入門檻,再生鉛廠的建立須經過環保部門的嚴格審批,在獲得
環保部門發放的危險廢物處置經營許可證后才能進行生產。在同一個地區,政府一般只會允許建立1~2家年產能在2萬t以上的再生鉛廠。至2010年,美國僅有14家再生鉛生產企業(不包括從銅基廢料中回收鉛的生產商),其中11家的產量總和占美國再生鉛總產量的99%左右,大部分產量是由7家公司旗下的14個冶煉廠完成,這些冶煉廠分布在亞拉巴馬、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印第安那、明尼蘇達州、密蘇里、紐約、賓夕法尼亞、田納西和德克薩斯10個州。(三)注重規模化生嚴工藝的研發
在美國,鉛冶煉行業是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政府和企業均注重對技術創新的投入。與日本注重再生鉛生產中的節能技術不同的是,美國企業更加注重再生鉛規模化生產技術的研發。通過實現再生鉛的規模化生產來降低成本,獲取市場競爭優勢。這與美國再生鉛生產商規模均較大是相適應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