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資開發商赴港搶地 香港地產市場會重新洗牌嗎?
2016/11/1 10:52:53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內資開發商赴港搶地 香港地產市場會重新洗牌嗎?Anthony是香港物業的資深投資者,投資地產市場已經10多年,目前手持超過10個香港物業,總值八位數字。近幾年,Ant內資開發商赴港搶地 香港地產市場會重新洗牌嗎?
Anthony是香港物業的資深投資者,投資地產市場已經10多年,目前手持超過10個香港物業,總值八位數字。近幾年,Anthony留意到這樣一個趨勢:香港地產市場上越來越多內地發展商來競逐,預計推出的樓盤越來越多。
"若果從投資角度,香港投資者較喜歡港資發展商,始終大家文化相同。樓宇的間隔及管理都較貼近本地慣常做法,轉手都容易一點。"對于內資樓盤,Anthony頗有疑慮,目前他手頭物業,清一色全是香港發展商手筆,但內資地產的發展浪潮,似乎勢不可擋。 香港投資者較喜歡港資發展商,始終大家文化相同。樓宇的間隔及管理都較貼近本地慣常做法,轉手都容易一點。
——資深物業投資者Anthony
僅僅看內地發展商涌港奪地的趨勢就可見一斑。就在剛剛過去的周五,10月28日,至少有20間發展商入標,競投啟德發展區1K區3號地皮,包括萬科、中海外、世茂房地產、保利等內資發展商。
過去數年間,內資地產商在香港買地的規模急速增長。根據德意志銀行于9月底發表的報告,以總樓面面積計算,2016年至今推售出的地皮,24%由內資地產商奪得,遠高于2009年的6%;若以地皮成交價計算,內資亦占21%,同樣較2009年的4%高。
回溯上世紀80年代,內地國企開始小規模地涉獵香港地產市場,而到了近年,國企、民企已經齊頭并進,大舉在香港獵地建屋。這些內地資金,將如何改變香港地產市場生態?
中資何以高價"盲搶地"?
現時,在香港的內資樓盤主要是由中國海外發展(下稱中海外)開發,該公司早于1986已在港推售住宅項目,打入香港市場。1997年金融風暴前,中海外高價購入多幅地皮,導致大幅度虧損離場,直至近10年,他們再度活躍于香港地產市場。
近期他們備受矚目的新盤,正是香港首個、亦是唯一一個"港人港地"住宅項目——啟德一號。"港人港地"政策于2012年推出,地皮招標加入發展限制,規定項目一手買家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30年內轉手對象也只可以是香港永久居民。
中海外2013年以每呎地價超過5000元的市場估值上限奪地,今年8月底公布價單。首批300個單位中,最便宜的低層單位實用面積386呎,折實491萬,呎價12743元;最貴的833呎高層單位,折實1326萬元,實用呎價15932元,但仍不乏捧場客,首日開售全數沽清。
"中海外始終進入香港市場那么久,質素有一定保證。不過這個價錢真的不值得,內資樓最少都要較市價低5%至10%才算合理!"Anthony說。
但Anthony留意到,這些內資樓盤,在未來似乎會越來越多。因為在中海外投得啟德地皮的同期,內資開始大舉來港奪地,除了有國企背景的中海外、中信泰富、保利置業等之外,民企如萬科、世茂房地產、高銀金融亦打進香港地產市場。而這些地皮發展后,樓盤將會在未來幾年陸續出售。 由2012年至今,內資來港投地總額460多億元。單單是2016年至今,內資發展商在港投得4幅官地,預計可興建超過3800個單位,地皮成交總額已達到138億元,貼近去年全年約140億元。
內資發展商在2014年開始加快進軍香港地產市場的步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內地樓市表現太波動。
——交通銀行(5.620, -0.03, -0.53%)國際中國房地產研究助理副總裁謝騏聰
在投資速度增長的同時,內資發展商的投地方式也逐步改變,過往主要與港資合作,現在則是獨資買地。其中,萬科在2013年與新世界(13.840, 0.05, 0.36%)發展以34億元投得荃灣西項目,當時只占20%權益。取得在港投地建樓經驗之后,萬科隨即加快投資步伐,隨后由2014年起,獨資投下兩幅官地及收購一個舊樓重建項目,目前于香港共持有四個項目,總值超過66億元。
"內資發展商在2014年開始加快進軍香港地產市場的步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內地樓市表現太波動。"交通銀行國際中國房地產研究助理副總裁謝騏聰對我們說。
謝騏聰指出,特別是2013至14年,內地樓市處于寒冬,三、四線城市樓市固然死寂,但就連上海、深圳和杭州等一、二線城市,消化庫存周期也隨時達到2、30個月。
"在這樣的情況下,內資發展商之前兩年唯有加大力度走出去,在海外購買資產。除了香港之外,澳洲、英國及其他東南亞等地亦是它們的目標。"謝騏聰說。
內資投地心態與港資截然不同 于是,財力雄厚的內資發展商,在市場上出價進取,更屢見超出估值的情況。
內資發展商投地心態根本與香港發展商完全不同。在內地,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買一幅地根本不足為奇。
——交通銀行國際中國房地產研究助理副總裁謝騏聰
一幅位于油塘的臨海地皮,8月初由內資發展商五礦地產以40.05億元投得,是集團首次在香港投得官地。地皮價格高出市場估值40%,每平方呎樓面地價超過7000元,創九龍東住宅每呎地價的最高紀錄。
投標結果一出,市場嘩然。當時集團就回應指,相比于內地市場,香港土地價格與房屋售價的比例,仍處于合理水平,認為未來有利可圖。
"內資發展商投地心態根本與香港發展商完全不同。在內地,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買一幅地根本不足為奇。"謝騏聰說,來香港投地的內資發展商均有一定財力,"區區數十億元在它們眼中并非大數目"。
事實上,人民銀行過去兩年,多次減息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市場資金流動性充裕,發展商融資渠道亦增加,而且借貸利率較以往低,在"水浸"的情況下,他們絕對有能力在港高價投地。
花得起錢,內資地產商奪地的心態可說是"不論好丑",也因而被外界說是"盲搶地"。內資地產商"相中"存在司法覆核的問題地皮,正可以看到這種心態。 舉例說,大埔荔枝山山塘路地皮,被學生環保團體入稟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將地皮由綠化地改劃為住宅用地。雖然司法覆核申請最終在6月被擱置,但中海外在2月,當仍有不明朗因素的情況下,仍出價21.3億元投得地皮。
另一幅位于大窩坪延坪道的住宅用地,同樣受司法覆核挑戰,而且發展商還要負責為鄰近山坡進行進行環境評估、負責護土維修及保養等,成本大增。即便如此,世茂房地產去年9月,仍以超過70億元投得地皮。 這類地皮之所以不受港資發展商歡迎,是因為地皮批出時間隨時因官司拖延數年,而萬一政府一方最終敗訴,發展商更不能進行任何工程,所以這類地皮發展風險甚高,難以"計數"。
事實上,港資發展商經歷過1970至80年代樓市起飛的黃金歲月,同樣亦吸收了1997年、2003年樓市大跌的經驗,出價較為審慎已是香港發展商的共識。這種態度正好與內資發展商形成強烈對比。
除了心態上不同,內資發展商計算利潤的方式亦有差別。根據德銀報告估計,內資發展商內地項目的凈利潤率,由5年前的15%,跌至今年上半年的10%,隨著內地土地價格持續上升,相信利潤進一步受壓。
反之,由于香港稅率較低,如果要達到同樣10%的凈利潤率,內資發展商在香港的項目,只需取得14%的最低回報率,遠低于香港發展商的30%。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即使以相對較高價格買地,項目仍然有利可圖。
內資會打破香港地產市場壟斷局面嗎?
2013年前,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采用"勾地表"制度,發展商向地政總署申請勾出地皮作公開拍賣,但最后能以高價奪地的,往往是大型發展商,中小型發展商對勾地興趣缺缺。政府于是取消勾地表制度,改以招標形式出售,希望借此增加中小型地產商投地勝算。
但隨著內資發展商增加市場參與,無論大型或中小型港資發展商同樣受到影響,土地市場占有率正逐步被蠶食。
瑞銀2015年10月發表報告指,本港五大發展商——長實、新地、新世界、信置及恒地的土地市場占有率,已由5年前的89%,急降至去年9月的41%。其中,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實,超過3年都未有投得官地,直至9月中,才以超出估值上限逾3成的19.53億元,投得沙田九肚麗坪路住宅地,每呎樓面地價約8000元。
市場份額和利潤會被攤薄嗎?港資發展商會德豐地產主席梁志堅對我們說,不會理會其他發展商,"自己會計自己條數"。他認為雖然內資發展商實力雄厚,但亦不會貿然出價,"要威都不是亂用錢去威!"他想一想再補充:"當然不排除個別內資發展商會計錯數。"
梁志堅身兼地產建設商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他認為內資加入市場是一個健康現象,打破以往大型港資發展商壟斷市場的局面:"有競爭才會令市場變得活躍,不會只是由數間大型地產商主導。"
要威都不是亂用錢去威!當然不排除個別內資發展商會計錯數。
——會德豐地產主席梁志堅
面對轉變中的市場,謝騏聰也認為港資發展商未必需要"硬碰硬",以高價搶地。他指出,大型發展商在新界已收購大量農地,可申請改變土地用途發展,再加上市區重建項目,即使他們短期未能投得官地,相信仍然有足夠土地儲備建樓出售。
相對而言,中小型發展商經營或會較為艱難,謝騏聰預期,未來會有更多中小型發展商聯合組成財團投地,增加勝算。
至于未來內資發展商在香港土地市場占比會否進一步提高,謝騏聰認為,這很視乎內地的樓市情況。
仲量聯行9月發表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政府招標的8幅地皮當中,3幅由內資于首季投得。不過踏入第2季,內資投地意欲明顯冷卻。"之前因為內地樓市不濟而來港投地,近期內地樓市又再火熱起來,項目賣得好,地價又升,內資發展商要留力在內地買地補充土地儲備,減少于香港投地亦很正常。"謝騏聰說。
"而且除了香港特區之外,內資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選擇,買地、買住宅、買商廈。"謝騏聰補充,以馬來西亞為例,碧桂園的項目純利潤率達到15%至20%,遠高于內地項目不足10%的利潤水平,而且當地地價成本較本港低,因此預期資金于未來會進一步分散到海外。
若果是自住的話,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選擇香港發展商!
——資深物業投資者Anthony
不過對于Anthony等香港用家和投資者來說,內資地產的質量始終讓人擔憂。近兩三年,Anthony進軍內地投資,在珠海、無錫等地買下四個單位。然而,這卻更堅定了他買港資樓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內地發展商的交樓標準與香港很不一樣。
"若果價錢相若的話,用作投資,當然不會買內資發展商的樓。"Anthony想了一想補充:"若果是自住的話,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選擇香港發展商!"
未來,內資會否與港資在土地市場上平分天下,尚為未知數,不過內資在港購地建屋成氣候已是不爭事實。究竟內資高價搶地,會否反映在售價上?市場能否承受高昂樓價?隨著未來數年內資項目陸續推出市場,自有分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