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產能有心無力越減越多:鋼鐵產量甚至不減反增
2016/8/6 10:25:01 來源:財經綜合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煤鋼任務未達標 鋼鐵產量甚至不減反增 去產能有心無力王冰凝"要拿出背水一戰的決心、壯士斷腕的勇氣……"對于下半年去產能的難度和壓力之大煤鋼任務未達標 鋼鐵產量甚至不減反增 去產能有心無力
王冰凝
"要拿出背水一戰的決心、壯士斷腕的勇氣……"對于下半年去產能的難度和壓力之大,政府部門已有預測。雖有陣痛,卻也孕育新希望(8.340, 0.03, 0.36%)。
8月4日,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透露,前7個月煤炭去產能完成全年任務的38%,鋼鐵去產能完成全年任務的47%。雖然7月份以來進度有所加快,但與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離。
盡管去產能很難,但這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轉型的必走一步,也是中國經濟能否重新煥發生機的關鍵所在。
8月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將石化產業劃入新的去產能大戶。
中國這場去產能的戰役雖然打得很艱難,但是仍然在深入化、擴大化,試圖一小步一小步地摧垮整個堅冰。
開工停工均虧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三去一降一補’,而關鍵變量就是去產能和降成本。"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內部控制委員會委員張連起的一句話點明了去產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在中國龐大的去產能計劃中,煤炭和鋼鐵產業則是先頭兵。
鋼鐵和煤炭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引領性作用,而產業中又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許多企業開工停工都是處于虧損狀態。
鋼鐵行業提出去產能已有數年,但因為前些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一直呈現產能越去越多的態勢。煤炭行業產能的明顯過剩則是近幾年開始凸顯。而煤炭和鋼鐵產業去產能的力度在近兩年隨著經濟低迷開始加碼。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鋼鐵行業實際產能約11億噸,利用率為71.5%。2015年粗鋼產量8.04億噸,同比下降2.3%,為1982年以來首次下降;2015年大中型鋼企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達50.5%。煤炭行業實際產能約為57億噸,利用率70%。2013年產能開始下降,2015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36.85億噸。
2015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煤企利潤額425.5億元,同比下降61.2%,虧損面積超過90%。
國際上,通常認為產能利用率處于79%-83%之間較為合理,低于75%即為嚴重過剩。若用這把尺子丈量我國的鋼鐵煤炭行業現狀,毋庸置疑是嚴重的產能過剩。
據報道,有著58年歷史的埠村煤礦,今年5月30日全面關停。該礦區在煤礦"黃金十年"曾經紅火一時,擁有一條直通膠濟鐵路的鐵路線。但其實從2004年開始,每噸煤礦的開采成本直線上升。不僅如此,煤層越挖越薄,機械化設備根本進不去,大量的人工更是將采煤成本推向了新高,從2009年的噸煤成本417元,一下飆升到了2015年的651元。而此時的埠村煤礦面對的市場價格,卻是斷崖式的下跌,每噸煤價格從2009年的605元下跌到2015年的280元。連續虧損的埠村煤礦面臨倒閉關門,可是煤礦從上到下卻一直在努力扭虧,持續了整整11年。維持一方面為了8000多名職工,另一方面也為了這些年積累的債務。為了將煤礦維持住,埠村煤礦的上級部門淄礦集團一直在給他們"輸血",但是三年補貼虧損1.2億元的指標,埠村煤礦一年就花光了。
靠輸血存活的埠村煤礦并不是個例,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煤炭產能過剩多達17億噸,90%的煤炭企業都在虧損,這其中不少是靠輸血或者是借債度日的。
不僅是煤炭,我國鋼鐵、水泥等部分主要工業產品產能接近或者超過全球總量的一半,產能嚴重過剩,占據大量的社會資源,造成社會資源整體利用效率降低,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攔路虎。
越減越多的怪圈
雖然去產能勢在必行,而且中央以及各地方均付諸了很大努力,但這條路卻依然如同漫漫長征一樣艱難。
據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透露,前7個月煤炭去產能完成全年任務的38%,鋼鐵去產能完成全年任務的47%。雖然7月份以來進度有所加快,但與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離。
根據去產能進度安排, 2016年壓減粗鋼產能要完成4500萬噸左右,涉及需安置的職工為18萬人,退出煤炭產能要達到2.5億噸以上,需要安置員工70萬人。根據2016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力爭用3-5年時間,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其中,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表示,減量重組的5億噸產能中一半以上也是要去掉的。
根據國務院文件,鋼鐵在5年內去產能1億-1.5億噸。
今年上半年,國家將去產能的目標落實到了27個相關省市自治區,甚至具體明確到每臺設備、每個礦點。而針對積累的債權債務這些讓地方政府和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發改委、人社部、銀監會等八大部門,圍繞財稅金融支持、職工安置等問題研究制定了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財政部不久前公布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1000億元的資金規模鼓勵企業去產能。
政策支持下,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同比下降9.7%,煤炭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
但是在今年化解產能過剩的另一個領域——鋼鐵行業,雖然1-6月份粗鋼產量同比下降了1.1%,但是由于鋼材價格回升,4月到6月,河北、江蘇、湖北、河南等鋼鐵生產大省的產量均有所反彈。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并未改變的情況下,這會將效益剛有起色的鋼鐵行業再次拖入嚴重虧損的泥潭。
2016年1-5月,全國鋼鐵產量大省,河北、江蘇、山東粗鋼產量分別為8352.27萬噸、4590.98萬噸、2919.63萬噸,三省粗鋼產量高于上一年同期的8327.8萬噸、4492.8萬噸、2768.3萬噸。這表明3個鋼鐵大省去產能陷入越減越多的怪圈。
"這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這也說明去產能確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認為。
上述會議也指出,排除價格波動的干擾和影響,這是今年剩下幾個月去產能工作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徐紹史說,"對此要保持清醒認識,鋼鐵煤炭價格回升主要是去產能和減量化生產的預期作用。產能嚴重過剩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徐紹史認為,今年上半年鋼鐵消費下降2.7%,煤炭消費下降5.1%,并不具備價格持續回升的基礎。
叫停新項目
不斷的反復,讓政策層面只有進一步加大了去產能的力度。
"去產能的信心和決心決不能動搖。要保持定力,排除價格波動影響,堅定不移做好去產能工作。不然兩大行業會再度陷入困境,轉型升級和優化重組將無從談起。"徐紹史說。
目前,鋼鐵煤炭去產能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已經明確,執行層面是否到位的問題,勢必就成了杜絕"邊減邊增"現象的重點。
上述會議指出,去產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職工安置、債務化解等都是重點難點問題。完成今年的任務,要不回避不等待不觀望,因地制宜,一企一策。切實做到盯住看、有人管、馬上干,未按期完成任務的要嚴肅問責。
會議要求,各地要把責任層層細化分解到具體的企業、項目和責任人,確保每項工作、每個時間節點,都做到有人負責、有人督察,不得出現責任落空;要把今年壓減數量具體明確到每臺設備、每個礦點,不得出現漏洞和盲區。務必確保8月上旬把責任和任務壓實到位。
各地要嚴肅認真兌現做出的承諾,按照責任書簽訂的內容,不折不扣抓好落實。部際聯席會議已經建立了去產能工作月報制度。各地要按照時間節點及時、認真上報,既如實報送成績,也客觀反映問題,做到既報"喜"也報"憂"。
"在目標任務上,確保完成,樂見增加,不得減少;在完成時限上,只能如期,樂見提前,不得推后;在時間進度上,按月上報,公開通報;在完成質量上,生產線和設備該拆該關要到位,嚴防弄虛作假;在責任落實上,要明確到地方、企業、責任人。"徐紹史說。
會議指出,各地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再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所有備案鋼鐵項目必須落實產能置換指標,并向社會公告。三年內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堅決防止產能邊減邊增。
"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已經明確,下半年進入執行和核查階段,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還面臨著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兩大難題,如何在困難時期妥善安置好職工,如何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化解債務風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中鋼協稱。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則指出,他們必須要下決心把他們的產能和產量都壓下來,因為現在不僅僅是一個產能過剩的問題,更重要的產量也是嚴重過剩的。他們應該把一些不需要的產能和不需要的產量都壓下來,維持經濟更良性的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