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下半年中國能源消費市場行情分析及預測
2015/8/29 8:33:0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據鳳凰財經報道:2014年我國的電力消費增長速度是3.8%,創逾十年來新低,而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僅1.3%,而7月份更是同比下降了1.3%。與電力據鳳凰財經報道:2014年我國的電力消費增長速度是3.8%,創逾十年來新低,而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僅1.3%,而7月份更是同比下降了1.3%。與電力消費量緩慢增長相對的電力供應面可是一幅如火如荼的景象。
1、火電
毋庸置疑,火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供應著我國總用電量的75%。用電量每況愈下,火電發電利用小時數在1-6月為2158小時,下半年的狀況如果沒有明顯改善,今年全年火電發電利用小時數應該不超過4300小時,而正常利用應該是5300小時以上,這么看光火電目前就過剩20%。具體統計是,目前我國的火電裝機至少過剩2億千瓦。而這應該僅僅是來自常規火電機組的過剩產能。
隨著優質資源的枯竭和我國對提高能效的現實需求,低熱值煤電機組應運而生,以延生煤炭產業鏈條、消化工業廢物、利用再生資源、減輕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為其綠色標簽,深受資源型省市的青睞,可以利用拉動當地投資。
目前全國歷史堆存的煤矸石近50億噸,僅山西堆存的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熱值煤資源近15億噸,每年仍以2.2億噸的速度遞增,不僅大量占用土地資源,還造成資源浪費,污染空氣、水體和土壤。
2013年6月,能源局下發《關于同意委托山西省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函》,算是正式的給了山西“十二五”期間192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建設指標,并可以自主審批。
今年1月到8月,山西自主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共計22個,總裝機容量達1830萬千瓦,占國家能源局下放指標的95%,總投資達825.03億元。資源省市電力本來就富裕,再密集上馬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很難不讓人擔憂火電產能過剩問題被“火上澆油”。
2、新能源發電
以上僅僅是火力發電內部不同種類的競爭,而火電和其他來源的電力之間的競爭矛盾更加激烈。固然,新能源的裝機量從長遠角度來講是不可能過剩,但就短期現實來講,不計消費容量而規模裝機就會出現浪費。
通過棄風、棄光、棄水的數字就可以一目了然。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裝機量是大于市場需求量的,盡管多方發電主體都表示,是電網建設滯后拉了后腿,而電路鋪設是耗時長是客觀原因,是可以提前預知的因素,既然如此,仍然不顧及是否能物有所用的大肆裝機,恐怕更多是為了搶占優勢資源而跑馬圈地吧!這樣來看,階段性風電和光伏的裝機量也是嚴重過剩的。
2014年,中國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全國當年基建新增發電設備容量10350萬千瓦,其中,水電新增2185萬千瓦,火電新增4729萬千瓦,核電新增547萬千瓦,并網風電新增2072萬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新增817萬千瓦。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公開表示,2014年全國裝機容量增速達到8.7%,遠超電力消費的增長率,所以2015年的發電小時數下滑情況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在電力相對飽和狀態下,電源建設的投資沖動依然難以抑制,煤炭、原油價格下跌,新能源項目有國家補貼,水電、核電這些投資周期較長的項目有利于帶動疲軟的地方經濟,原因種種,都是受到不計經營效益而還有利益可賺的驅動。
產能過剩現象無論在歐美還是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都曾經出現過,是經濟規律導致的周期性現象,是可以提前預知的。無視產業發展規律的建設,形成多個行業產能過剩,給國家經濟發展造成壓力,對資源環境產生不堪負重的影響。
首先,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
其次,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
三是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四鑒于能源作為資源型產品,產能過剩造成的過度開發,已經嚴重透支生態環境,基本是把后天的東西拿來在今天廉價消費,那時用什么再說。
我國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基本上都發生在中上游環節,而且一個共同點是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相對不足。換個角度,低端混戰也有利于產業升級,只是代價有點大。而且,也不意味著一定能實現技術突破,有可能還會出現低端制造披著高科技外衣的變身,例如抽水蓄能的一些儲能領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