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煤電聯營的發展歷程解讀
2015/7/24 8:33:0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我國煤電聯營的歷史,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煤炭建設項目中配套安排了一些小型煤炭坑口電廠。七十年代,煤炭行業中開始形成以煤礦為基地,煤、電、路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我國煤電聯營的歷史,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煤炭建設項目中配套安排了一些小型煤炭坑口電廠。七十年代,煤炭行業中開始形成以煤礦為基地,煤、電、路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出現了大屯煤電公司的開發經營模式。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鼓勵下,不少老礦區為了扭虧為盈,先后辦起了一批小電廠。1989年3月,國務院批準推行由能源部提出的煤電聯營方案,并指出特別支持和推進對低熱值的煤炭資源實行煤電聯營。“八五”期間煤電聯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煤炭企業辦電廠43座,總計104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1.1%。從煤電聯營的進程來看,直到2002年以前,煤電聯營或煤電一體化主要是煤炭企業進行。電力企業由于行業差別,獲取資源探礦權、采礦權難度較大,加之電煤價格較低等諸多因素,對進入煤炭領域積極性并不高。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后,煤電聯營出現加速。在電力體制改革中成立了五大發電集團,發電側引入競爭機制。但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依然實行政府管制。當電煤價格隨市場行情上漲時,發電企業成本壓力增大,而“煤電聯動”政策又往往不能及時到位。在這一背景下,煤電聯營(或稱“煤電一體化”)得到了政府、企業的支持和重視,并在實踐中進行了大量探索。2012年之后,市場反轉,煤價下跌,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對煤電聯動都表現出比較高的積極性。
目前,全國涌現出多種聯營模式:主要有神華模式——煤炭企業控股和建設電站;山西焦煤模式——煤炭企業興建電站;魯能模式——電力企業興辦煤礦;伊敏模式——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電力集團集中控股;淮南模式——煤電企業合作新建煤礦或電站。
整體來看,我國煤電聯營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五大電力集團組建煤炭業務平臺,向電煤生產領域拓展。二是發電企業入股、控股或并購煤礦。三是電力和煤炭企業進入煤化工、冶金行業。四是電力和煤炭企業參與煤炭物流建設。近年來,大型發電集團和煤炭企業加快了對鐵路、港口和航運的投資,進一步打造煤電運一體化產業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