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電站投資炙手可熱 光伏行業A股重點上市公司一覽
2015/5/15 8:33:0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光伏發電是我國能源未來發展方向,經過國家政策調整和引導,行業從“出口拉動型”轉變為更為健康持久的“需求拉動型”模式。光伏電站的建設與運營也成為盈利豐厚、炙手可光伏發電是我國能源未來發展方向,經過國家政策調整和引導,行業從“出口拉動型”轉變為更為健康持久的“需求拉動型”模式。光伏電站的建設與運營也成為盈利豐厚、炙手可熱的領域。光伏電站發展的主要障礙。光伏電站建設融資比較困難、運維難度大和質量不過關是阻礙我國光伏電站發展的主要因素,急需破解。
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并網運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9.42GW,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16.32GW,分布式光伏3.1GW,全年累計發電量90億Kwh。2015年一季度,我國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國新增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5.04GW,遠超市場預期,去年前三季度裝機僅3GW,其中新增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438萬千瓦,新增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容量66萬千瓦。一季度光伏發電量約80億千瓦時。今年能源局目標17.8GW目標我們認為將大概率超額完成,全年裝機量20GW可期。
圖:我國歷年光伏裝機容量及增速統計
我國光伏產業鏈可分為:上游的硅料、硅片環節;中游的電池片、電池組件環節;下游的應用系統環節,也就是光伏電站的建設與運營。從行業利潤分布狀況來看,中游的電池組件環節利潤最為單薄,而上游的硅料、硅片制造以及下游的光伏電站利潤豐厚。我國光伏產業自2006年開始了第一輪的快速發展。
在2006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為400兆瓦,在2007年就飛速增長到1088兆瓦,成為世界第一大光伏電池生產國家,后續幾年還一直保持很快的增速。事后看來,正是歐美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促使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第一輪跨越式增長。這輪增長的特點表現為“出口拉動型”。
從2011年歐美市場逐漸飽和開始,光伏行業產能開始過剩,行業形勢惡化。特別是在2012年美國開始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隨后不久歐洲也加入貿易戰,我國光伏產業嚴重受挫,大批企業倒閉,開始進入“寒冬階段”。為消化過剩產能,同時又適逢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能源之機,主管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從電價補貼到并網保證等方面,大力促進下游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建設及運營光伏電站,開始成為光伏發電行業的重心,行業利潤向下游轉移,上游制造業也借此開始復蘇。因此,我們認為這一輪光伏熱是“內需拉動型”,是更加符合產業發展規律,能夠快速健康發展的,到現在我們才真的進入了光伏元年。
2012年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之后,我國光伏產業出口受挫,產能無處消化。為保障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國家陸續出臺優惠政策,激勵光伏電站的建設及運營,在國內消化過剩產能。目前光伏電站收益率高(10%-15%)、現金流穩定,自2014年掀起建設熱潮,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這個在邏輯上是必然的:“內需拉動型”的驅動方式要求光伏電站的運營利潤豐厚,才能創造更多的光伏電站建設需求,從而才能消化上游產能。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路資本紛紛參與進來。產業內部驅動,消化上游產能:最早介入光伏電站建設的是原上游制造企業和逆變器、開關柜等生產企業,參與光伏電站的建設有助于消化自身產能。
新能源配給制:即將出臺的新能源配給制要求在新增傳統發電項目的同時,必須增加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發電,因此發電企業有動力持有一定規模的光伏電站。
光伏電站的金融屬性:光伏電站是現金牛,具備穩定的高收益,類似于固定收益金融產品。
正是這些驅動因素,2014年光伏電站掀起一輪建設熱潮。與傳統電源建設有資質屏障不同,光伏電站投資門檻低,投產后有穩定現金流,民營企業有參與的能力和動力。在審核容易,單體投資額小的情況下,光伏電站成為民營企業投資電源的理想標的。根據以上分析,參與光伏電站的有光伏制造企業、大型發電集團、民營企業,以及招商局、中民投和上海國際等產業資本。
表:光伏行業A股重點上市公司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