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健康布局醫療三大難題待解 阿里健康已知成員一覽
2015/4/2 8:33: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兩會剛過,阿里健康接連遭遇了兩場輿論風波。其一,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公開提出異議,認為“應立即停止藥品電子監管碼系統由企業兩會剛過,阿里健康接連遭遇了兩場輿論風波。
其一,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公開提出異議,認為“應立即停止藥品電子監管碼系統由企業運營”,言下之意是不能由企業獨占公共資源,謝子龍所指的系統此前正是由阿里健康運營;其二,是阿里健康首席運營官張守川離職,張守川有豐富的零售管理經驗,曾任職京東商城,他的離開被認為是“電商思維撬不動醫療”的信號。
對于前者,阿里健康發布“委屈”聲明,表示阿里健康“一直都只是藥品電子監管平臺的建設者和實施者,食藥監總局才是平臺數據的擁有者”,并稱“正在按照食藥監總局的要求,逐步開放免費的數據服務”。國家食藥監總局和中信21世紀在協議中有清晰界定:數據所有權人為國家(或者數據歸國家食藥監總局所有),用于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阿里健康不得將數據用作商業用途。對于后者,阿里健康CEO王亞卿則用一封內部信,表達了對張守川個人選擇的尊重和祝福。
與此同時,阿里健康也在頻頻向外傳遞信息:
3月1日,阿里健康APP2.0版本上線,同時阿里健康云醫院平臺啟動。3月17日,阿里健康官網正式上線。3月24日,媒體發文《阿里健康醫療戰略曝光:向18萬家診所伸出橄欖枝》,向外界傳達出:阿里健康今年將全面發力吸引更多的診所(門診部)入駐阿里健康云平臺。4月1日,阿里健康云醫院平臺網站正式上線。
2014年11月20日,在烏鎮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馬云甩出一句:“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樂兩個產業,如何讓人更加健康,如何讓人更加快樂?不是建更多的醫院找更多的醫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藥廠,而是我們(投資)做對的話,30年以后應該是醫生找不到工作了,醫院越來越少了,藥廠少了很多,這說明我們做對了。”
在老板甩出狠話之后,阿里健康的團隊如何踐行?在阿里健康頻頻向外傳遞的消息背后,蘊含著怎樣的邏輯?而在阿里健康的布局中,又有哪些問題急需解決?
切入:阿里健康是怎么進來的
阿里健康切入醫療行業是從2014年1月收購中信21世紀開始的。
這家企業注冊地在香港,因2004年被中信集團收購而得名。中信21世紀有兩項資源:其一,業內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其二,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碼。2013年11月12日,國家食藥總局批準了國內首家可開展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這個平臺隸屬于中信21世紀。
這塊牌照使得95095這個醫藥平臺可以直接向個人銷售藥品,這是一個突破,也是當時阿里旗下的天貓醫藥館的痛點。天貓醫藥館是阿里旗下天貓商城的醫藥購物頻道,由于沒有牌照,只能作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平臺服務商,為這些企業導流,卻不能直接銷售藥品。而醫藥電商的格局是,大約一半的銷量是由天貓醫藥館導流帶來的。當時醫藥電商主要有兩種模式:官網模式和第三方平臺模式。醫藥電商面臨的最大尷尬就是,已拿到牌照的企業流量不大,流量大的第三方平臺沒有牌照。這塊牌照的獲得,可以使得阿里在與京東等平臺的競爭中取得先機。阿里健康強調,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做藥品自營,只會延續阿里模式,只建生態,做平臺。
國家食藥監總局之所以一直在放開牌照上如此謹慎,是因為對網上售藥監管有難度,如果沒有一套好的監管體系,會使得假藥盛行,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在這一點上,藥品電子監管碼就顯示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5年起,中信21世紀就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合作,開始籌備全國藥品電子監管平臺的搭建,其是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碼的唯一服務提供商。這套監管碼的建立,可以使得所有藥品都可以溯源,從而保證藥品在流通環節的質量。
2013年11月12日,95095拿到牌照的消息之后。
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手云鋒基金注資1.7億美元拿下中信21世紀54.3%的股權,成為中信21世紀的實際控制者。
2014年10月21日,中信21世紀發布公告,正式改名為“阿里健康”,并更改股票簡稱及公司網址。
就目前來看,阿里健康又遭遇了哪些問題?
難點一:坎坷的電子處方
2014年12月初,阿里健康App正式公測,試點地選在河北省會石家莊,正是擁有95095醫藥平臺的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2014年6月,阿里巴巴與河北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要打造“云上河北”,其中一塊重要的內容就是“智能藥監”。
當時,阿里巴巴集團公關部總監顏喬告訴媒體,這款軟件的推出就是想讓用戶享受到更便宜的藥價。媒體則更形象地將這款APP描述為“醫藥行業的滴滴打車”:患者在醫院看病后,把處方拍成照片發到手機上,等待藥店搶單,然后挑個價錢最便宜的付款,就可以等著藥店送藥上門了。時任阿里健康首席運營官張守川預測,12月底阿里健康App的注冊用戶將超過50萬。
然而,試點滿月之后,有媒體記者(南方周末)專門赴石家莊實地探訪,發現實際情況并不如想象中樂觀。
首先,患者向醫生“要處方”就是個艱難的過程。大多數醫院因為“系統原因”,只有繳費后才能從藥房打印處方。想要醫生手寫處方,“要和大夫好好商量”。
其次,阿里健康鼓勵藥店參與試點的方式是發放補貼,最初的補貼是“買30元返20元”。但是,在補貼政策改為“滿30返10元”后,下單量就明顯減少。對患者來說,在補貼減少的情況下,能否像在醫院一樣使用醫保統籌賬戶非常重要。而當下,在網上購藥尚無法實現醫保報銷。
再次,2014年10月26日,河北省衛生廳以規劃與信息處的名義下發文件,確定了5家處方電子化試點醫院,意在試驗“處方社會化”。到了2015年1月,除河北省胸科醫院和石家莊市婦產醫院表示“即將簽署合作協議”外,其余醫院合作意向并不明朗。醫院在等國家政策指點,國家政策在等醫院“先行先試”。
媒體(網易科技)就電子處方問題再次采訪阿里健康戰略及產品部戰略及產品副總裁馬立,她表示,電子處方在北京軍區總醫院、河北省胸科醫院和石家莊的幾個醫院已經實行了,在這些醫院,醫生開了處方之后,處方會自動出現在患者的阿里健康APP上。
她解釋,北京軍區總醫院之所以能夠實現處方的社會化,是因為其已經實現了藥品零加成。此外,還有一些已經實現了藥品零加成的地區,阿里健康也正在接觸。
馬立坦言:“阿里不是靈丹妙藥,我們也只是有一些突破,在進行模式的探索。”并進一步說,“我們已經看明白了醫藥分家的趨勢,也有意愿做這件事。但是,還是需要一個過程。”
3月25日,媒體記者來到北京軍區總醫院,掛了該院耳鼻喉科的號。接診醫生開出處方之后,記者無論輸入就診卡上的號碼還是輸入處方上顯示的ID號,都沒有電子處方顯示。記者就此詢問醫生,如何從阿里健康的APP上買到醫生開的藥,該醫生非常茫然,他說:“你一下把我問懵了,這個我還真是不懂!”隨后,記者就相同的問題詢問門診收費處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的答復是:“從來沒聽說過。”
從阿里健康了解到,北京軍區總醫院目前的處方流轉試點是在心血管相關科室,目前雙方正在商討擴大試點范圍。
媒體將拿到的處方拍照上傳,周圍兩公里范圍內有3家藥店響應并報價。由此看來,阿里健康推進電子處方的難點在于醫院和醫保——醫院是否愿意讓處方外流、網上購藥能否得到醫保報銷。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處方藥的市場份額大概是8000億元,而非處方藥只有2000億元,如果能夠撬動處方藥市場,醫藥電商的市場份額將從2000億擴大到1萬億。但是平心而論,阿里健康要撬動處方藥市場著實不易。因為這是一個體系,中國以藥養醫的弊病由來已久,如果切斷醫院從藥品上獲得的收入,那就必須有新的收入來源補充醫院的支出。在新的收入來源沒有到位的情況下,醫院必然無法放棄售藥收入。
業內人士告訴網易科技,要解決醫藥的問題需要做系統的調整,阿里的做法讓醫療圈很緊張,這使得阿里在很多地方受到排擠,很困難;雖然有些地方實現了藥品零加成,但是藥品零加成只是醫院賬面上的“零加成”,利益集團依然存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4年各類APP分類排行榜
- 下一篇:運營商組團進軍智能家庭 與廣電系上演新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