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 帶動各地寬帶城市群建設熱潮
2015/4/2 8:33: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互聯網+等政策紅利下,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網絡建設和維護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隨著廣電、民資布局寬帶市場的步伐加快,寬帶市場價格戰競爭模式將被顛覆,入口之爭或將在互聯網+等政策紅利下,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網絡建設和維護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隨著廣電、民資布局寬帶市場的步伐加快,寬帶市場價格戰競爭模式將被顛覆,入口之爭或將讓位于增值業務的價值競爭
“互聯網+”風潮不僅席卷產業及資本,而且帶動了各地寬帶城市群建設熱潮,多地近日紛紛宣布實施寬帶升級計劃,為“互聯網+”蓄力:如廣東明確將建設全國首個寬帶城市群;山東則于近日啟動“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提出大幅提高寬帶網絡能力等目標;上海、甘肅、四川等地均已啟動寬帶升級計劃。
站在新的風口,“互聯網+”計劃無疑是最熱的話題,政策暖風頻吹帶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鋪開,尤其是寬帶基礎設施建設潮;但FDD發牌后,4G進入全面競爭階段,如何在寬帶建設與4G網絡覆蓋方面尋找最佳平衡點,考驗著運營商的“平衡術”。此外,廣電系、民資寬帶運營商也在寬帶市場尋找商機,單純的價格競爭恐難以為續。
網絡建設之重
在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之后,各地紛紛推出或抓緊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除福建已推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外,江西、湖南、廣東、河南、深圳等地均已明確相關計劃正在制定中。部分省市則是“計劃未出,行動在先”,如山東、四川、甘肅等地已提前踐行“互聯網+”計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互聯網+”概念未來幾年將持續發酵,各地陸續推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已是大勢所趨。
如今,互聯網與IT正成為經濟民生新引擎。據《中國互聯網站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數據顯示,在信息消費政策的利好下,2014年中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25%,對GDP貢獻約0.8個百分點。毋庸置疑,信息技術已是引領各領域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和支撐,并逐步改變工業、交通、醫療、能源、金融等諸多領域,這也是政策層面鼓勵“互聯網+”計劃的深層次原因,通過互聯網與IT技術創新,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實現跨界轉型。
基礎網絡建設則是“互聯網+”計劃、信息消費發展的基礎。2014年,我國電信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93億元;移動投資1618.5億元,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新建的光纖線路同比也增長17.2%;新增的移動通信網站比上一年凈增量高出2.9倍,新增基站19.1萬個,總體達到98萬個。正是基于網絡建設的大跨步前進,全社會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電子商務市場日趨活躍。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2.3萬億元,增長21.3%,網購增長48.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
市場博弈之憂
政策紅利下,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網絡建設和維護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三大傳統運營商,以及準備在寬帶接入市場大展拳腳的民資寬帶運營商都鉚足了勁,使本就不平靜的寬帶市場博弈全面升級,價格戰或全面打響。
首先,市場競爭升級。隨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釋放“互聯網+”計劃的政策紅利,中國電信近期在多地進行新一輪寬帶升級,以此作為競爭籌碼,如上海市啟動第七次寬帶提速行動,同時廣西電信的提速活動也如期而至;而競爭對手——中移動則祭出價格戰,有業內人士稱“移動最近在上海的寬帶價格可以達到一年400元左右,還有一個78元的月套餐,包括有線電視、200分鐘通話和20兆的寬帶。”對此,蝸牛移動內部人士認為,“移動是后入者,價格戰也正常。電信要在固網寬帶上掙錢,而移動是布局全業務,它的利潤點在移動業務上。”不過,中移動推出的低價策略令市場博弈呈現白熱化,為了接招,鵬博士、方正寬帶等民營企業近期也推出了低價寬帶。
其次,民資入局分羹市場紅利。去年12月25日,工信部正式發布《關于向民間資本開放寬帶接入市場的通告》。今年3月初,該通告正式實施。目前,至少有上百家企業對虛擬寬帶商的牌照虎視眈眈,而首批獲得牌照的企業將會超過32張牌照。據媒體報道稱,從數據上看,電信運營商寬帶接入占據90%以上市場份額,由于移動互聯網發展,寬帶市場仍然不飽和,后期對用戶爭奪會更加激烈。如鵬博士正計劃聯手深圳光啟,從家庭寬帶邁向物聯網領域。
第三,運營商博弈多元化。除價格戰外,與互聯網電視等捆綁加載融合性增值業務越發普遍。此外,云計算、大數據中心運營能力等也成為競爭的重點。例如中國電信云公司日前宣布,天翼混合云服務正式商用,在國內市場首次提供基于虛擬數據中心的混合云服務;而號稱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等級最高、業務最全的信息產業基地和大數據處理中心——中國聯通西安數據中心也于近日正式投入運營。
模式創新之力
隨著2015年“寬帶中國”專項行動落地,在今年網絡提速的大背景下,三大運營商寬帶投資壓力大,尤其是在FDD發牌后,4G網絡建設掀熱潮的情況下,基礎運營商如何積極推進光纖寬帶、4G網絡建設,把握好投資節奏、處理好投入產出的關系,考驗著運營商的“平衡術”,模式創新或是突破口。
為發展4G,運營商不得不減少固網寬帶投資。“在LTE發展最初的三年,需要大量的投資形成覆蓋,對有線寬帶投資有較大影響。”韋樂平表示:“希望今年民資的投入能夠達運營商一年固網寬帶投資資金的一半。”民資入市或能緩解運營商建設資金難題。
業內人士指出,寬帶作為一種資源被販賣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更傾向增值服務。目前,爭奪寬帶“最后一公里”就是入口爭奪,繼而通過增值業務尋找盈利點。例如,鵬博士在云服務層面上下功夫,通過入股牌照方銀河互聯、與多家視頻網站合作獲得海量視頻內容,同時推出了云游戲、云教育等多種服務。此外,套餐模式還有待創新,甚至有專家建議可以嘗試用更加靈活的付費模式,替代以往“資費包”模式。
各地加碼“互聯網+”計劃,正是寬帶建設的利好,同時掀起的入口之爭也引發各方價格戰。北郵教授曾劍秋表示,如果寬帶市場上出現無序競爭,可能會導致進入這一市場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出現損失,無法實現盈利,因此這需要參與寬帶運營各方堅持競爭底線。
在“互聯網+”等熱潮下,寬帶已經成為ICT行業中最重要的連接工具。可以預見,隨著廣電、民資布局寬帶市場的步伐加快,寬帶市場價格戰必將升級,未來靠寬帶價格獲利的企業肯定行不通,傳統的競爭模式也將被顛覆,入口之爭或將讓位于增值業務的價值競爭。
本報記者 林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