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天然氣合作破冰 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簽訂
2014/5/23 10:36:3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俄天然氣合作破冰 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簽訂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俄東線天然氣項目最終協議會否簽署,曾一度被認為是正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的一大看點。但在20日的中俄高層會晤及當天一系列兩國合作協議簽署中,東線天然氣項目卻意外“缺席”,這也一度引發輿論熱議。而就在大家紛紛猜測中,昨天(21日),這份中俄之間談了十余年的巨額天然氣合同終于一錘定音。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上海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
根據這份合同,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我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30年。
按照計劃,中俄天然氣管道建設有西線和東線兩種方案。西線管道將運送西西伯利亞開采的天然氣,進入中國新疆。東線管道則經俄羅斯遠東地區輸送到中國東北地區。這條管線將與已經投運的中俄原油管道一起,構成我國油氣進口東北戰略要道上的天然氣進口大動脈。
中俄天然氣合作的探討啟動于上世紀末,我國天然氣市場剛剛發展之際,歷經十余年之久。管線的走向、資源的落實、乃至價格如何確定,都成為談判的焦點。而雙方最關鍵的分歧還是價格。在俄羅斯看來,由于遠東地區氣候條件惡劣,管道運輸成本較高,所以對向中國供氣的價格期望高于對歐洲出口價格。由于涉及商業秘密,中俄簽訂的天然氣合約價格沒有對外公開。
目前,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凈出口國,中國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能源凈進口國,而且兩國有很長的陸地邊界,多重因素疊加,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廣闊。
俄羅斯天然氣工股份公司總裁阿列克謝·米勒透露,合同總價值為4000億美元,是俄氣公司歷史上的最大一單,用俄羅斯人的話說就是,“沒有和任何公司簽過這么大的單子”。這份長達30年的供氣協議究竟意味著什么?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就像上海的天氣一樣,一天前中俄之間的天然氣合同仿佛還在“煙雨濛濛”的遠處,若隱若現。而一天之后,隨著天氣的轉晴,這份合同終于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經過多年的談判,昨天,中俄雙方終于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
其實早在1996年,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中國時,兩國政府就簽署了《關于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協定》。之后的十多年間,中俄雙方陸續又簽署了多份能源合作的文件,但是直到昨天,這份讓人期待已久的天然氣供應協議才最終塵埃落定。
為什么這樣一份合同的簽訂需要兩國之間磋商十余年之久?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馮玉軍:一方面,俄羅斯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的油氣田,特別是天然氣田,它的開發處于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滯后的狀態,從勘探還是到技術設施的建設,管道的建設都還沒有進展到一個非常迅速的階段,這是制約中俄天然氣合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個因素就是,雙方在價格問題上始終還是沒有找到一個雙方可以共同接受的契合點。
有媒體報道,價格因素是俄羅斯對華出口天然氣的主要障礙。但是這些問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在前天同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談中,俄羅斯總統普京就表示,俄方愿積極推進雙方油氣、核能、電力、高鐵、寬體客機、金融等合作項目,愿意增加對華油氣出口。
普京:雙方都做了大量工作,進入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新一階段。中國已經牢固站在我們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位置,去年我們兩國貿易額增加了2%,接近900億美元,積極勢頭持續,這樣到2015年我們制定的一千億美元的水平也會實現。
中國作為潛力巨大的清潔能源市場,對天然氣的需求十分旺盛,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統計,2013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16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9%,成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馮玉軍分析,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對于我國能源安全和空氣治理都會起到積極影響。
馮玉軍:這對于緩解我們現在能源供需的壓力,維護中國的能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說,隨著更多的天然氣這種清潔能源的進入,我們國內現在面臨的很強大的這種環境的壓力也逐漸的得以緩解,改善大氣環境。等等,對中國還是非常有利的。
那么,站在俄羅斯的立場,此時簽訂天然氣合同對他們來說有什么好處呢?俄新社就援引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副院長亞歷山大·盧金的話說,由于烏克蘭危機,歐盟開始威脅減少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并減輕對俄天然氣的依賴性。如果歐盟縮小了天然氣的進口量,那么俄方也要向歐洲展示,你不買我們的天然氣,我們也有地方出口。中俄雙方各取所需,這份合同的簽訂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也有分析指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去年對歐洲各國天然氣的出口量達到了1743億立方米,為2008年以來最高。而與此相比,俄羅斯對中國每年380億立方米的出口量還很小。在馮玉軍看來,這樣的出口量對于中國目前的整個能源消費市場來說,也不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
馮玉軍:現在我們中國每年消費的天然氣是一千多億立方米,那么380億立方米的話等于是占到我們消費總量近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
由此可見,中俄雙方在天然氣合作方面的市場前景依然十分巨大,還有潛力可挖。
馮玉軍:中俄兩國政府已經簽署了東西兩線的政府性的協議,未來從西線向中國出口天然氣也是值得期待的。其實中俄的能源合作不僅僅是石油、天然氣兩個領域,還有電力、煤炭、核能等等。如果俄羅斯未來每年向中國出口40億千瓦時的電力的話,這對于中國能源整個狀況的改善也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李思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