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走出去”到“融進去” 中國新能源車出海迎來黃金期
2025/7/4 12:11:4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東南亞,泰國、新加坡等國的消費者為購得一輛中國新能源汽車,不惜通宵排隊。在歐洲,4月比亞迪銷量強勢暴漲,首次超越特斯拉,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逆襲”。在南美洲的巴西,中國品牌在東南亞,泰國、新加坡等國的消費者為購得一輛中國新能源汽車,不惜通宵排隊。在歐洲,4月比亞迪銷量強勢暴漲,首次超越特斯拉,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逆襲”。在南美洲的巴西,中國品牌汽車銷售店里的人絡繹不絕。這些具象化的場景,勾勒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崛起軌跡。
一組持續攀升的數據也反映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2024年,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同比增長6.7%。
“中國新能源汽車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把先發優勢轉化成產業領先優勢,并帶動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球化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此前說道。
中國新能源車海外走俏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底氣并非單一要素驅動,而是產業體系、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物流網絡等多維共振。
市場熱度還在升溫。2025年5月,新能源汽車出口21.2萬輛,環比增長6.1%,同比增長1.2倍。1-5月,新能源汽車出口85.5萬輛,同比增長64.6%。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出口車型也越來越豐富。除純電動汽車外,插電混合動力汽車表現出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5月插混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4倍至7.4萬輛。1-5月,插混汽車出口31.5萬輛,同比增長2倍。
不僅是乘用車,來自中國的新能源商用車也日益受到歡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5月,新能源商用車出口4.1萬輛,同比增長2.3倍。
熱銷的背后,是技術與成本優勢的集中釋放。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實現強勢增長,核心得益于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與規模優勢。目前,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領先,特別是插電混動車型銷量不斷走高。這一技術與規模優勢的延伸效應,不僅鞏固了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市場的地位,更推動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在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插電混動車型憑借油電互補的特性,展現出替代燃油車的顯著優勢,印證了技術突破對市場開拓的關鍵作用。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增長率顯著,背后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中國車企掌握了核心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二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性價比極高,功能強大且成本低。這得益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依托規模經濟效益,零部件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三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起步較早,積累的技術經驗遠超國外車企。正因如此,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市場持續暢銷,銷量表現甚至超越豐田、大眾等傳統汽車巨頭。
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底氣并非單一要素驅動,而是產業體系、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物流網絡等多維共振。2024年,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從多個維度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包括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完善國際物流體系、加強金融支持、優化貿易活動促進、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以及增強風險防范能力等。
在多重利好之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出口或將一路走高。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含本地生產)將達到140萬輛,增速達到10%。其中,拉美、東盟與中東等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重點區域。
車企“出海”方式多樣
從過去以產品為主的貿易,到生產的本土化,到合資合作,一直到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是中國車企更好參與全球發展的新模式、新亮點,這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課題。
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的方式也悄然改變,從單一的產品貿易升級為多元化戰略布局。車企不僅加速產品出海,更將產能落地作為核心策略。日前,長安汽車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工廠泰國羅勇工廠正式投產。比亞迪柬埔寨乘用車工廠舉行奠基儀式,工廠將聚焦新能源車生產,年產能達1萬輛,并將于第四季度投產。商用車領域同樣動作頻頻。2024年12月,宇通首個海外新能源商用車工廠動工。
中國車企的“融進去”不僅體現在產能布局,更深入到品牌建設、營銷模式和服務體系的本地化。作為新勢力中最早探索出海的品牌之一,小鵬汽車將“品牌全球化”與“運營本土化”深度結合,探索了四種因地制宜的商業模式:在丹麥采用直營+代理的“新零售”模式,在北歐其他國家采用代理模式,在德國、法國采用子公司+經銷商模式,其他歐洲國家則采用總代理模式。小鵬汽車國際業務總經理唐志坤日前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靈活策略幫助小鵬快速覆蓋了歐洲90%以上的市場,并在歐洲4萬歐元以上中高端純電車型市場奪得銷量冠軍。
與整車廠步調一致,零部件制造商與服務商,也開始了出海的航程。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國軒高科、欣旺達、遠景動力等均已在海外建廠。充電樁方面,能鏈智電表示將深入歐洲充電服務市場,開展歐洲本地化服務;特銳德則在中亞、東南亞、俄羅斯、歐洲等地區均有充電設備的出口;特來電此前與馬來西亞本土電動汽車充電運營商EVPower?SdnBhd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在多個場景下共同布局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這些產能布局不僅是生產基地的海外延伸,更標志著中國車企從“產品出口”向“本土化制造”的戰略升級。
此外,中國車企還積極與海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甚至共建品牌,以推動新能源汽車出海。2024年5月,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成立零跑國際,Stellantis集團在歐洲安排了零跑電動車型的本土化生產,使零跑汽車的產品直接在歐洲落地。奇瑞汽車與西班牙Ebro-EV Motors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在巴塞羅那建立合資電動汽車生產基地。2020年,長城汽車收購泰國羅勇工廠,成為首家全資進入泰國的中國汽車品牌。2024年1月12日,長城汽車旗下電動汽車品牌歐拉好貓在羅勇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正式下線,成為泰國本土生產的第一款量產純電動汽車。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從過去以產品為主的貿易,到生產的本土化,到合資合作,一直到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是中國車企更好參與全球發展的新模式、新亮點,這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課題。
“2025年是中國推進新能源汽車'新國際化發展'扎根落地的關鍵一年,中國車企要用先進制造和先進產品服務全球市場。” 張永偉稱,過去,車企更多的是把中國制造的整車賣出去,未來,需要把生產更多放在市場所在地,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既要有貿易也要有投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利益協調的新模式推動新能源汽車國際化發展。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出口的新能源汽車要按照出口目的地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去做,有針對性地改進。出口的新能源汽車要做大量本土化適應改進工作,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滿意度。”
新能源汽車“出海”一路高歌猛進,不過,海上既有風景,也有風浪。各國不同的政策法規,是中國新能源車“出海”的一道“關卡”。如近期美國、歐盟等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帶來挑戰。
但關稅并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面臨的唯一挑戰。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逐步上升,低碳管理也成為新能源汽車合規“出海”的核心議題。以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為例,其要求電動汽車電池披露產品碳足跡信息,提供電池標簽及“數字護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新能源汽車在歐盟市場的合規成本,并對車企在出口過程中提升ESG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海外市場的補能問題也不容忽視。根據IEA(國際能源機構)公布的數據,中國、歐洲、美國2023年車樁(公共充電樁)比分別為8.7:1、16.7:1和26.4:1,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歐美新能源汽車補能體系還不完善。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尋找新的解題思路。
技術的本地化適配是更深層次地“融進去”。唐志坤向中國工業報記者坦言,受限于歐盟、東盟國家不同市場的法規,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能力尚未完全在海外釋放。目前,小鵬汽車正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推動法規開放,并在德國、中東、香港等地進行大量測試和路試,為法規放開后快速建立領先優勢做準備。
“中國目前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充電網絡,如果'出海',也可以搭建全球高質量的智能超充網絡。”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孫茂健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發展(上海)論壇上分享了關于出海充電設施的建議。他提出,與全球伙伴(設備商、運營商、金融資本、本地資源)合作,共同建設高質量的全球智能超充網絡,避免內卷,實現共贏;推動中國、歐洲、東盟等地區檢測標準互認,消除重復認證壁壘;建立技術共享平臺和專利池,開放共享我們在光儲充、兆瓦超充、V2G、大電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組建綠色基金和區域專項投資,共同撬動資金建設全球充電網絡的“毛細血管”。不僅輸出設備,更要輸出中國成熟的技術(如全球最大重卡充電網絡經驗)、品質和服務體系。
“出口的新能源汽車要按照出口目的地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去做,有針對性地改進。出口的新能源汽車要做大量本土化適應改進工作,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滿意度。”崔東樹說,“在銷售維護方面,也要做一些相應的努力,在海外要建立良好的使用環境,不管是充電設施還是售后維護等,都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確保用車滿意度提升。”
“應加速落實'雙向奔赴、深度融合'的新合作模式。”張永偉稱,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參與全球合作的路徑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創新性。在海外本地化生產的基礎上與海外企業形成了資本、品牌的合作,或者利用中國的制造和技術優勢,為其他國家汽車產業賦能,催生了中國車企參與全球發展共建共生的新業態、新趨勢。
張永偉建議,下一步,應把握全球合作機遇,建立和完善與國外政府間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對話機制,加強在政策、法規、投資、標準等領域的交流與協作,充分運用國際合作機制與平臺,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促進實現關鍵技術、市場、金融、供應鏈、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
張翔則提醒:“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要抓住機遇,因為窗口期可能只有幾年,國外車企在積極學習和追趕中國車企的先進技術,中國車企領先優勢可能會逐漸縮小,所以要通過不斷創新和進步,提升產品競爭力,贏得海外消費者認可。”(記者 馬艷 祁曉玲)
轉自:中國工業報
- 上一篇:“十四五”內燃機行業向“綠”而行
- 下一篇:“垃圾不夠燒”背后的產業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