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電企業“走出去”仍需爬坡過坎
2017/6/21 11:35: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全球風能理事會近日發布的《全球風電報告:年度市場發展》顯示,2016年,中國風電累計、新增裝機容量均居全球第一。中國累計裝機量約是位居第二名美國的兩倍,新增裝機量約是美國全球風能理事會近日發布的《全球風電報告:年度市場發展》顯示,2016年,中國風電累計、新增裝機容量均居全球第一。中國累計裝機量約是位居第二名美國的兩倍,新增裝機量約是美國的四倍。在全球風電市場上,中國可謂遙遙領先。但是與全球領先的國內市場相比,中國風機制造企業國際化程度并不高。
"截至2016年,我國風電出口容量約為250萬千瓦,這與全國風電累計裝機總量達到149吉瓦相比,著實相形見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劉維方在近日舉辦的新能源博覽會暨儲能與多能互補高峰論壇上如是表示。
國際風電裝機"非常有潛力"
在成功收購澳大利亞Stock-yardHill風電場項目后,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計劃今年年底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開建當地最大風電場。
"這標志著公司在國際化進程中又邁出堅實一步。"金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馬曉暉在近日舉辦的國際風能論壇上說,作為全球領先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金風科技業務遍布6大洲近20個國家,不僅在巴基斯坦、埃及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取得顯著業績,同時陸續在其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逐步贏得全球客戶的認可和贊譽。
近年來,我國風電企業國際化步伐開始加快。2016年,中國風電有新增裝機的開發商企業達到上百家,風機出口已覆蓋28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我國企業在風電開發領域的技術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在低風速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居于全球領先地位。
國網能源研究院企業戰略研究所國際化戰略研究室高國偉博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區域經濟化、國際化將進一步提速,我國風電企業將迎來新一輪"走出去"的機遇期。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16年至2040年,風電將新增2.7億千瓦,非洲、中東和南亞等地區將是新增裝機中"非常有潛力的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將是未來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出口的重要落點。
應加大力度開拓海外市場
最近有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風電行業: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集團的三款風機分別獲得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設備認證互認體系(IECRE)頒發的認證證書。
"這意味著,所有IECRE成員國之間都互認上述三款風機。"鑒衡認證中心主任、IECRE副主席秦海巖感慨道。
國內首批企業終于獲得"國際通行"的認證證書,這讓秦海巖不禁想起來幾年前國內企業在南非投標時的境遇:一家中國企業在參與南非政府風電項目招標時,直到投標過程中才發現自己拿到的國內認證證書在當地無法得到認可。企業經過反復溝通,并與國內認證機構多方奔走,才最終獲得南非政府對中國認證結果的認可。
近年來,中國一直積極參與IECRE等國際組織的活動。比如,鑒衡認證中心日前正式成為IECRE認可的認證機構,并獲準頒發IECRE證書,是歐洲之外首家IECRE認證機構。"其認證結果得到國際機構的認可,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很多實際幫助。"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為使產品更符合國際市場要求,不得不在不同國家進行多次反復認證,增加了成本。同時,與老外打交道也容易產生溝通上的不暢。甚至有些國家以此為工具,對本國企業實行排他性保護。為此,該業內人士建議努力將國內的證書推向國際,或通過協議換成"國際"認證。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國外搞風場建設,還有很多不可控的風險,包括風機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導致海外運營和維護成本升高等意外情況。一些風電項目效益很差,難以取得利潤,甚至回本都是問題。
此外,企業走向海外的同時,面對的市場競爭環境也亟須改善。劉維方認為,在目前電價機制下,不考慮煤電的資源、環境成本,風電成本和電價水平高于國內煤電成本和電價水平。但目前國內的風電價格不能反映其實際情況,更不利于風電企業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大型風機技術水平有待提升、融資難問題仍待破解、整體運維短板尚存,都是當前我國風電產業國際化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不過,"走出去"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國內市場每年新增裝機容量都達到2000多萬千瓦,今后要維持產業發展,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國內市場優勝劣汰,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二是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本報記者 范麗敏 張瓊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