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煤電廠“被叫停”信號 火電行業嚴重過剩苗頭隱現
2016/10/29 10:49:15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本報記者楊仕省 北京報道一個超過10年未獲發改委批準的煤電項目,卻在去年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后意外獲批了,它就是廣東大唐的雷州火力發電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同時,總本報記者楊仕省 北京報道
一個超過10年未獲發改委批準的煤電項目,卻在去年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后意外獲批了,它就是廣東大唐的雷州火力發電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
同時,總投資46億元的福建華電邵武火電廠擴建項目,目前正處于緊張的施工階段。
不過,更多的煤電項目卻沒有這般幸運。據媒體報道,政府稱將停建總發電量達1700萬千瓦的30座燃煤電廠,這些電廠全都在今年4月被國家能源局通知不得新建燃煤電廠的十多個省份之內。
嚴苛的行動還未停止。國家能源局官網10月20日發布的“進一步調控煤電規劃建設的通知”再次強調,“凡是被定為紅色省份自用煤電項目,即便納入規劃項目尚未核準的,暫緩核準;已核準項目,暫緩開工建設;已開工的,停止建設。”
記者梳理發現,僅今年國家能源局發布嚴控煤電的文件就不少于5個。
“停建或不止30座燃煤電廠,數據還在變化。”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不管承不承認,愿不愿意,中國的能源結構正在被調整。
在“去產能”成為“十三五”規劃的大背景下,過剩的煤電以何種手段去產能,業界對此頗為關注。
上半年逆勢增長
在這樣的嚴控之下,今年上半年煤電新增裝機卻出現了逆勢增長。
《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最近幾年,五大發電企業及煤炭企業均在逆勢加碼推進火電項目,明知在電力產能過剩的當下,也沒停止建設新項目。
五大發電企業之一的大唐,下屬廣東大唐的雷州火力發電項目正處于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該項目總投資200億元;同屬于五大發電企業的華電,其福建華電邵武火電廠擴建項目總投資46億元,正處在搶時間、趕進度的緊張施工階段;神華此前為上馬火電項目,甚至有項目未批就建,如神華安慶的火電項目未評就建而被叫停。
數據印證了上述觀點。根據北極星電力網統計,五大央企發電等發電企業2016年1-5月核準了64個火電項目。中電聯的數據則顯示:2016年上半年火電新增裝機2711萬千瓦(其中煤電2149萬千瓦),同比多投367萬千瓦。就此,中電聯預計,全年新增電力裝機1.2億千瓦,其中火電5000萬千瓦。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各地也在積極上馬火電項目,河北、山西、遼寧、湖北、廣東、福建等省還推出了一批火電項目。
為什么上半年有了急剎車文件后,裝機規模逆勢增長了?
“5月到6月仍有13個項目共計1550萬千瓦開工建設,文件的產出效果還需一定的時間。”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認為。
今年上半年煤電裝機規模較高,李俊峰向記者闡述了三點理由:產能嚴重過剩,治理污染,經濟轉型。按“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要求,計劃到2020年目標并網裝機容量為2億千瓦,而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在建的火電機組近4億千瓦,超出2倍。
“火電項目突飛猛進,還與審批權下放省級不無關系。”廈門大學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典型的個案是廣東雷州的火電項目,審批長達10年之久,國家層面一直未批,直到去年才審批過關。
如何去產能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新增煤電裝機屬于過去產能的集中釋放,并不包括正在建設中的產能。
那么,如何去產能?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發布“有序放開發用電”的通知明確:加快縮減煤電非市場化電量,加快放開用戶參與市場交易;2017年3月15日,新投運煤電不再安排發電計劃。
對此,李俊峰說,“應該考慮區別看待煤電產能過剩與其他行業產能過剩。燃煤和火電的盲目投入特別突出,如果市場供大于需,那就是停建或者緩建,應讓環保要求不達標的煤電堅決退出。”
在實際操作中,有專家給出的建議是:淘汰3000萬千瓦、封存4000萬千瓦、改造4000萬千瓦,“‘十三五’期間繼續淘汰瀕臨退役的小火電,當然也要分省區實際情況。”
不過業內擔心,在大量可再生能源入網的情況下,煤電的去產能將影響電網調度的靈活性。李俊峰對此認為,從目前國家出臺的政策看,跨部門協同調控機制正在形成。
記者梳理發現,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都已有了明確目標,但至今官方尚未披露煤電目標。“不同電源之間更需要協調。”李俊峰說,“十三五”期間煤電零增長,也能完全滿足中國的需求。
事實上,“十三五”煤電調控任務異常艱巨,現在煤電可能是過剩1.6億千瓦,實際可能更高。據袁家海測算,到2020 年,中國燃煤火電廠可能產生210吉瓦的投資浪費,相當于350個大型火電廠。
難越過的坎
除了限制火電規模,環評也成了煤電項目最難跨過的一道坎。
4月初,國家發改委公布了18個因節能、用能未達到能評要求的火電項目。國家發改委去年對7個省的47個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落實情況”進行了現場督查,結果顯示有18家企業(包括神華店塔電廠擴建項目)未達環評要求而受到批評。
北京一位環保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新《環保法》自去年開始實施,但許多企業采用此前的環保設備,很容易挨批評。
取消一批、緩核一批、緩建一批。為此,今年上半年,發改委、能源局連發3份重要文件,為煤電項目踩急剎車。其中,緩建火電項目開始有所行動,大唐便是一個好案例。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四川廣元大唐火電項目4月22日被四川省發改委核準,但大唐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記者“該項目暫不開工”。這顯然是受到嚴控煤電政策的壓力。
事實上,為促進煤電的有序發展,發改委和能源局出臺多項約束火電發展的舉措,如提出2020年各燃煤發電企業承擔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配額與火電發電量的比重應在15%以上,用法律、法規形式予以保證,責令限期完成,否則將取消其發電資格。反對者認為,要求火電企業強制停止裝機,顯失公平。
限制火電規模的同時,發改委和環保部自2014年起鼓勵火電企業安裝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的享有每千瓦時4.5分錢的加價補貼。但在現實中,補貼并未能有效實現燃煤電廠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的目標,反而騙取環保補貼的情況時有發生。
去年環保部公布2014年脫硫、脫硝設施存在突出問題的17家企業,均存在脫硫、脫硝運行不正常或未建脫硝設施等問題。“鉆空子賺補貼的煤電企業大有人在。”西部某省一環保局官員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