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運行概況
2016/10/14 11:29:2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擔保行業規模在經歷了 2010-2011 年的快速增長后,2013 年開始增速明顯放緩。2014 年末中國擔保行業在保余額 2.74萬億元,同比增長 6.39%,增速下降 12.28 個百分點。整體來看,近年來在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擔保行業規模在經歷了 2010-2011 年的快速增長后,2013 年開始增速明顯放緩。2014 年末中國擔保行業在保余額 2.74萬億元,同比增長 6.39%,增速下降 12.28 個百分點。整體來看,近年來在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擔保行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
2011-2014年中國擔保行業在保余額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年報涉及36個省、區、直轄市,共有3389家擔保機構、18家再擔保機構進行了信息報送并通過了管理部門的審核。與2014年年報的情況相比,上報的擔保機構總數減少了491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擔保機構數量比2014年增加25家,達到1447家;本年度新增資的擔保機構有448家,同比減少86家,2015年增資金額達364億元,同比增加27億元。再擔保機構比2014年上報的機構數量多1家。
在上報的3389家擔保機構中,新增擔保額15842億元,與2014年相比減少1826億元;新增擔保戶數488558戶,同比減少108400戶;新增擔保筆數561277筆,同比減少128132筆;期末擔保責任余額17500億元,同比減少868億元;期初擔保責任余額17156億元,本期解除擔保額15480億元;期末在保戶數785358戶,同比減少104303戶。本期新增擔保代償額473億元,同比增長150億元;擔保機構總收入431億元,同比減少72億元;擔保業務收入305億元,同比減少58億元;其中:融資性擔保費收入264億元,同比減少46億元。
綜上所述,2015年年報的擔保機構數量、新增擔保額、新增擔保戶數、新增擔保筆數、期末擔保責任余額與2014年相比,均減少很多,而本期新增擔保代償額同期相比,增加約46%,在全國36個省、區、直轄市中,有28個省市的代償額呈上升趨勢。擔保行業形勢發展不容樂觀,重新洗牌,勢在必行。
2012-2015年中國擔保行業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一直以來,擔保業都有著“償一賠百”的說法,即3%的擔保費用卻承擔了100%的責任,而這一畸形的商業機制也被視為導致中國擔保行業衰敗的原罪。
如今,擔保行業的生存難題正隨著外部環境的惡化而愈發嚴峻。2015年以來,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浙江等地已有大量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主動摘牌退市,而剩下的擔保公司也不得不進入應對業務量萎縮、代償率上升的“長期抗戰”中。
業內人士普遍預計,目前全國8000多家融資性擔保機構還將面臨大幅度的淘汰、并購、重組。那么,在這一波“洗牌”之后,哪些擔保公司可以活下來?
“國家隊”
盡管擔保行業的發展持續低迷,但從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來看,近幾年國內擔保行業的整體在保余額和新增擔保規模仍在穩步上升。
其中,主要的增長都是來自國有政策性擔保機構。
由于市場需求仍在,所以國內的擔保行業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國有政策性擔保機構除了身份的特殊性和雄厚的資本實力,其業務模式上的特殊性也是它們最后可以“剩”下來的重要原因。
小而專
除了國有政策性擔保等資本實力較強的大公司外,不少擔保業內人士認為,一些專注某區域或細分行業的中小型擔保機構抗風險能力也較強,并且“小而專”也應成為擔保行業重要的發展方向。
北京某民營擔保機構表示,國內擔保機制從設立上就更青睞大公司,但事實上并不能簡單地從資本實力等來判斷擔保機構的經營能力。從這一波危機來看,反而有些跨區域經營,或覆蓋多行業的擔保機構面臨的風險更大。
有不少專注于某個區域,或某個細分行業的擔保機構,盡管它們業務很好,風險也很低,但注冊資本金可能只有幾千萬,這樣就很難在銀行獲得授信。
但事實上,這一類小而專的擔保機構應該是被鼓勵的。任何一家公司的經營半徑是有限的,相比銀行等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的人手十分有限,如果還要跨區域經營、多行業覆蓋并不利于控制風險。
多元化
由于融資性擔保業務對于銀行授信過度倚賴,所以銀擔合作的收縮導致不少擔保機構受到重創。因此,近年來不少融資性擔保機構開始調整業務結構,逐步降低貸款擔保業務的占比,推進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從北京地區的數據來看,2014上半年,北京擔保行業期末在保余額813.60億元,同比增長3.55%。比年初增長了4.77%。其他融資性擔保期末在保余額1037.50億元,同比增長了120.47%,這也說明融資擔保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非融資擔保類業務的手續費只有1.5%~2%左右,只有融資擔保業務3%~5%手續費的一半水平,但相比之下風險也要低很多。所以現在不少融資性擔保機構就靠著非融資擔保業務“過冬”了。
非銀行擔保業務如保函,直接融資擔保業務如私募債、集合信托、私募基金等,非融資擔保業務如工程擔保、司法融資擔保、商業擔保等,創新型擔保業務等都會是擔保機構的選擇。
集團化
盡管擔保行業正在經歷嚴冬,但卻并未阻礙一些行業先行者的步伐。
以擔保業務為主的來自廣東佛山的中國集成金融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集成金融”)和瀚華金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瀚華金控”)分別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登陸港交所。
查閱這兩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不難發現,雖以擔保業務為主,但集成金融和瀚華金控早已搭建起了一個多牌照、多平臺的民營金融集團。
其中,瀚華金控主要經營信用擔保和中小企業貸款兩大業務條線。而集成金融涉獵的范圍則更廣,除了上市的擔保、小貸業務部分,其母公司的業務范圍還包括期貨投資、保險經紀、融資擔保、創業投資、小額貸款、資信評估、產權交易、基金管理、黃金理財、財富管理、網絡金融、租賃服務等非銀行金融服務。
因為總公司有多個金融牌照,所以我們正在往金控公司方面發展。以后擔保公司只是作為這個多元化平臺中的一員,在內部業務聯動時提供必要的擔保職能,而弱化單純的擔保業務方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