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養老護理發展趨勢分析
2016/8/31 11:11: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目前,中國老人的主要養老模式是在家養老,但并未接受到正規的養老護理服務,甚至多數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只在家依靠親戚或子女的照顧。從普遍性來說,入住養老院以空巢、孤寡、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特別是失能與半失能老人在民營養老院中尤為普遍。居家目前,中國老人的主要養老模式是在家養老,但并未接受到正規的養老護理服務,甚至多數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只在家依靠親戚或子女的照顧。從普遍性來說,入住養老院以空巢、孤寡、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特別是失能與半失能老人在民營養老院中尤為普遍。
居家養老護理服務應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機構養老護理服務將更重視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國內護理服務將向“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體”養老護理模式發展。
國內從事養老護理服務企業需要:
1、培養專業化的養老運營團隊,提供更為細致的服務內容與措施;
2、充分發揮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及居家輻射功能,提供托老、上門服務;
3、養老院與社區醫院充分合作,解決老年人醫療問題。
養老機構的公益屬性
我們可以將養老機構分為以下三類
①國營養老機構;
②民營(包括民辦和公辦民營)非營利性養老機構;
③營利性養老機構。
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差別
對于非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各地均有相應的補貼政策,而對于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相應的政策優惠就少了很多,進而造成營利性養老機構客戶群體偏向中高端。這里以北京市對于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政策差異,讓讀者更加一目了然,這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均是針對民辦而言。
按照《北京養老產業發展報告》的測算,在北京經營一家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入住率達到70%,每床10平米時每月收費需要達到1455元才能實現收支平衡,而這其中還沒有包括特殊老人的一些輔助需求。對于補貼較少的營利性養老機構,拿地、各項補貼、稅收等優惠均少于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而為了實現盈利,其價格必定遠高于該值。
養老用品,期待成長老年人購買能力及消費行為特征
隨著國家養老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水平的發展,我國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在不斷的提升,2013年我國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人均養老金達到24600元,較2006年翻番有余,并且隨著市場上消費品品種的多樣化,老年人的消費行為特征也在發生轉變。
一來隨著老年人消費群體的增長,二來隨著老年人的消費能力的提升,老年用品市場也在逐步增長形成,未來老年用品市場將會越來越成熟。目前,我國市場上的老年用品中老年保健品和老年護理產品是整個老年用品市場中比重最大的。現在的老年人的收入也在逐漸增加,老年人目前的消費能力相當可觀,加之老年人消費觀的轉變,現在的開放老年人正在逐步拋棄“為了下一代,自己無所謂”的傳統觀念,開始朝著向健康、養生、積極、進取、樂觀的思維轉變。老年用品市場將會發展得越來越迅速。
老年人以其自身的年齡階段與生理狀況擁有特定的消費行為特征,包括①消費自主性,憑著幾十年的消費經驗進行購買產品;②消費便利性,受限于身體行動不便,就近消費成為首選;③消費群體性,隨著年齡增長、智力退化,老年人群體性消費行為增長明顯;④消費實用性,老年人往往追求商品的經濟實用。
主要痛點
政策缺失。目前我國老齡用品相關具體政策缺失,企業得不到財稅、信貸等方面的支持,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行業秩序混亂。目前國內的老年用品市場尚未成熟,法律也不十分健全,行業監管缺失。不少老年用品市場魚龍混雜、亂象叢生,出現一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的欺詐行為。這些欺詐行為嚴重損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常常使他們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國內產品科技含量低,國外產品價格昂貴。國內老年用品整體科技含量較低,性能單一,缺乏創新,高端產品被國外壟斷,價格高昂老人難以負擔,并且國內老年用品市場信息交流不暢,廠家與用戶的需求對接不上,使得產品華而不實。
觀點
從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市場的巨大潛力就被不斷提及,但實質的發展相對落后,未來,隨著養老服務體系的逐漸完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養老用品有望進入正常上升軌道。
養老金融,才剛起步
老年人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
安全性第一。
老年人因其收入少,收入來源單一,對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而往往傾向于選擇風險較低的金融產品,而儲蓄由于沒有本金損失的風險且能獲得一定的收益,而成為老年人理財的首選。
流動性。
老年人往往身體不佳,因擔心突發疾病等需要大筆資金,因而通常對金融產品流動性有一定要求,因此儲蓄中老年人對于短期儲蓄的選擇也較為常見。
收益性。
老年人對于財富的收益往往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的,在絕對安全的基礎之上去追求高收益。
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層出不窮
我國養老金融還處于起步階段,銀行儲蓄仍舊占據著老年人理財的主流地位,因此在對接老年人上具有優勢,以安全為原則,推出養老專屬理財產品,給予老人更多元的理財選擇,切入養老金融相對容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