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行業去產能遭遇大考驗 煤炭行業虧損面超90%
2016/2/25 8:50: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那么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廈門大學能源“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那么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不能被動地等待政府主導,而要主動化解產能。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中,“去產能”名列榜首。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煤炭行業則是首當其沖。
煤炭行業的現狀,可謂是“年關難過”。春節前夕出臺的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頂層規劃,更是將這種改革的緊迫感加強了幾分。
2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進入到“十三五”時期,煤炭行業將迎來加速整合的改革階段。
“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那么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不能被動地等待政府主導,而要主動化解產能。
煤炭行業虧損面超90%
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企業,煤炭行業在虧損的泥淖中已經越陷越深。
據媒體報道,直到今年1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山西焦煤下屬的西山煤電集團公司官地礦調研,官地礦年輕的一線工人剛剛拿到2015年9月的4000元工資。而西山煤電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是特大型煤炭企業。
山西省古交市,曾經是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自兩年前開始,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便不再有往日的風光,民營焦煤企業所剩無幾,基本都陷入停產狀態,不少煤企員工待業在家。
上市煤企的日子也不好過。據廣發證券數據,截至目前,共有28家上市煤企披露了2015年業績預告。其中,14家實現盈利,其中3家預增,11家預減,多數公司業績同比降幅在60%-80%之間;14家預計虧損的公司中,由盈利轉至虧損和面臨退市風險警告的公司分別為10家和4家,虧損面達到50%。
行業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
今年1月20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2015年度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副會長姜智敏表示,2015年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全行業陷入產能過剩階段。煤炭工業持續下行,協會直接統計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69.4%,而利潤只有51.3億,比2014年同期減少500億,下降了90.7%。
“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產量仍在不斷增長,2013年煤炭產量達到39.74億噸,后續有所回落,2015年全國原煤產量36.85億噸,同比下降3.5%,與2010年相比,年均增長2.57億噸。然而,煤炭產量增長的同時,煤炭的需求增速卻日趨放緩。自2012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速便開始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減少2.9%,2015年預計下降4%左右。
產量高增速與需求放緩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依然居高不下的煤炭庫存。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全社會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
“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2014年11月首次煤炭專題調研時曾如此感嘆。
但時至今日,煤炭行業的困境仍未見好轉,還在繼續探尋谷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