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有煤炭企業全行業虧損 中央撥款300億化解過剩產能
2016/1/6 8:54:2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寒風中,幾座高聳的煙囪正源源不斷地噴出滾滾濃煙。路上的行人大多步履匆匆,想要盡快逃離這寒冷而又污濁的空氣,早早回到溫暖的室內。這里是黑龍江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寒風中,幾座高聳的煙囪正源源不斷地噴出滾滾濃煙。路上的行人大多步履匆匆,想要盡快逃離這寒冷而又污濁的空氣,早早回到溫暖的室內。
這里是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座與俄羅斯接壤的東北小城。濃煙發出的位置正是這座城市的火電廠所在地,這里距離市中心只有一公里左右。
在冬天西北季風的影響下,這些濃煙會不斷地被吹向這個小城的東南方。如果碰巧遇到逆溫天氣,這些濃煙便會在發電廠東南方一公里左右的位置沉積下來,久久不散。這里曾經是雞西市第一中學的所在地,而這所中學已經在2012年搬離了。
雞西市,大多數人對它的了解是來自于中學地理課本上的一張全國煤炭資源分布圖。雞西與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一起并稱為黑龍江“四大煤城”。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以及與之關聯密切的焦化、發電、鋼鐵產業是雞西經濟重要支撐。
然而,變化也正在悄悄發生。
在經歷2005-2011年長達7年的“黃金時代”后,煤炭行業從2012年起步入寒冬。根據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0日,動力煤價格為372元/噸。而這一數字在2011年的高峰時期曾一度超過800元/噸。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2015年12月3日召開的全國煤炭交易會上表示,2015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2%,行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國有煤炭企業整體由上年盈利300億元轉為虧損223億元,黑、吉、遼、冀、魯、皖六個省市出現全行業虧損。
與此同時,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愈發明顯。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產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2015年官方給出的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
煤炭行業去產能已經迫在眉睫。
在2015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產能、去庫存、防風險、降成本、補短板被正式定調為2016年五大任務。其中,“去產能”被放在了五項任務之首,并將矛頭直指產能嚴重過剩的煤炭和鋼鐵行業。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煤炭工業協會以及相關部門已經形成了有關煤礦退出機制政策建議的初稿,其中將以市場化為主的方式推動過剩產能化解。更早之前,2015年1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形勢及“十三五”展望》中便提到,在“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推進企業兼并重組,預計到2020年,全國煤礦企業數量由現在的6390家減少到3000家以內。這意味著將會有一半以上的煤礦企業被淘汰出局。
鋼鐵也是中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目前,中國鋼鐵產能超過11億噸,產能過剩超過3億噸;此外,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都是產能過剩集中的行業。在A股市場上,這些行業中的某些企業成為茍且偷生的“僵尸企業”。數據顯示,目前266家“僵尸”上市公司中,包括197家以鋼鐵、有色、造紙、紡織、船舶、石化、化工、機械、水泥、煤炭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公司。這些“僵尸企業”因效益不佳,主要依靠銀行支持和政府照顧勉強生存。
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一文,提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做“加法”相對容易理解,做“減法”困難會大一些,但必須做下去。
“對待‘僵尸企業’,必須斬釘截鐵處置,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他們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權威人士說,“同時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破產企業盡量實行‘安樂死’。”
2015年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將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鋼鐵行業落后產能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
工信部一名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專項資金規模首期可能為300億元,主要用于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重點是推動“僵尸企業”退出。
但直到記者發稿時止,就300億資金如何分發等問題,有關部門還沒有制定具體的標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