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門家教O2O市場兩種模式: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誰更靠譜?
2015/6/10 8:34:5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學生找教師,類似患者醫生,歸根結底是一個“匹配”問題。匹配問題的本質又是一場“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爭,Uber模式或許更能解決行業兩大痛點。在線教育學生找教師,類似患者醫生,歸根結底是一個“匹配”問題。匹配問題的本質又是一場“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爭,Uber模式或許更能解決行業兩大痛點。
在線教育領域的第一批先行者們,希望把學生和老師拉到在線平臺上,遠程授課。而實際上,教師、醫生、律師這三大群體是最難直接遷移到線上的,因為求學、就醫和尋求法律援助,這些都是典型的“場景消費”,更大的市場依然在線下。不過相比醫生和律師,教師這個群體更早進入“自由職業”范疇。于是,“教育O2O” 的概念成了新一輪爆發,資本也開始向上門授課“家教一對一”創業模式傾斜。
資本有多熱?來看看今年以來的融資:今年3月,專注上門授課的平臺“跟誰學”(genshuixue.com)宣布獲得了A輪融資;6月,家教O2O平臺老師好(5teacher.com)近日宣布,已于去年11月獲得近千萬美元A輪投資,海納亞洲創投(SIG)參投;主打基于地理位置派老師的“輕輕家教”也宣布完成了B+輪融資;“請他教” 也在差不多時間宣布完成了A輪融資,這個平臺上除了囊括K12教育的基礎學科輔導,還包括出國留學培訓。
大量創業公司切入家教一對一切市場,甚至連公司名字都起的好像約好了似的......和所有上門服務O2O一樣,家教O2O市場上也出現了兩種創業模式: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哪一種模式更適合中國人? 先從行業兩大痛點說起:
痛點一:如何實現“匹配”
學生找教師、類似患者醫生,歸根結底是一個“匹配”問題。匹配問題的本質又類似“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爭。中國特色的家教市場以K12為例,往往是師資資源更稀缺,師資規模小于用戶規模,所有平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找到好老師。
比如“跟誰學”的邏輯是做一個大而全的平臺,甚至還能找到上門教你學舞蹈、學烘焙的興趣類教師;而以“老師好”為代表的平臺,平臺同教師的捆綁程度更高,推薦教師的機制也是Uber模式——也就是說用戶只要發出需求、詳細描述你的需求,系統平臺就會根據教師庫的資源來自動給用戶推薦“合適”的教師。
不是自己找,而是系統匹配?對于為什么采用Uber模式,“老師好”的創始人李曉濱是這樣判斷的:
“教育是老師的教學水平、風格與學生的接收方式、性格喜好等融洽關系建立的過程,相比一些較為粗放的大平臺經營模式,‘老師好’采用的運營體系更接近于 ‘Uber’模式。除了時間、地點等方面的匹配之外,更通過建立完善的‘老師模型’和‘學生模型’,經過科學的、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價格體系進行最精準、最優化的教與學資源匹配,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從產品上來看,滴滴打車的平臺模式顯得更“輕”,海量教師的路線或許更容易在前期獲取用戶數量;而專注在K12模式的教輔培訓則更加垂直,也注定要走比較“重”的路線。
教師是“馬太效應”最顯著的一個群體。相比“找到一位老師”,如何找到質量有保證的老師似乎更接近用戶的痛點。“老師好”O2O教輔希望做的是一套蓋線上線下,完整、科學的聘用標準和運行機制。包括線上資質審核、線下現場考核、教學質量現場跟蹤、線上互評在內的四重標準與機制有效運行,去偽存真。
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數平臺做的類似“大眾點評”,把選擇權利交給用戶。不過,用戶的判斷力和平臺的審核,哪一個更靠譜呢?別忘了,教育服務絕對和“打車”這種無差異化的服務不一樣,用戶要的不是服務效率(更快搶單)而是服務質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