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高低再引爭議 到底誰是“冤大頭”?
2015/3/27 8:33:0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油價關乎每個人的出行成本。近日,一則關于油價的段子引來無數吐槽和爭議。“2008年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我國油價每升6.3元人民幣;2015年國際原油每桶4油價關乎每個人的出行成本。近日,一則關于油價的段子引來無數吐槽和爭議。
“2008年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我國油價每升6.3元人民幣;2015年國際原油每桶43美元,我國油價每升還是6.3元人民幣。”短短幾句話幾乎點燃了公眾對高油價的“仇恨”之情,而中石化也自稱為“冤大頭”。
7年過去了,油價沒有變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業內看來,這種對比并不合理。這幾年成品油調價機制并不一樣,市場化程度不同,很多時候需要依靠發改委來進行行政調節,2008年國際油價暴漲,為了國內經濟平穩運行,兩桶油確實曾為高油價“買單”。此外,盡管國際油價暴跌,但從去年12月份到今年1月份,成品油消費稅連續上調三次。與7年前相比,消費稅漲幅更是高達660%。
分析師表示,不管是國外油價還是國內油價,均是在政策管制、稅收調整、行業壟斷等因素作用下共同形成的。而我國成品油價格市場化也將會逐步推進。
兩桶油曾為高油價買單
近日,一則關于油價的段子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七年前,2008年的今天,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國油價每升6.3元人民幣;2015年的今天,國際原油每桶43美元,中國油價每升仍然是6.3元人民幣。請問油價到底是漲了還是跌了?”
一提到油價,公眾的神經都格外敏感。乍一看,“不明真相”的群眾都不免憤怒:為啥咱們的油價比人家高那么多?都是兩桶油壟斷惹的禍?
而中石化更是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復稱:今天,國際原油每桶43美元,歐盟每升約9.1元,中國每升6.3元。七年前,2008年的今天,因中國經濟形勢及各方壓力,壓縮國內成品油調價幅度,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歐盟每升約14.8元,而中國每升僅為6.3元。誰是“冤大頭”,你懂得。
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陷入了油價高低之爭,到底誰是“冤大頭”?
需要一提的是,盡管國內大部分資源被兩桶油壟斷,但其在價格調整上并無自主性,很多時候需要依靠國家發改委來進行行政調節。而定價機制的不合理性,在不同的時期也造成了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差距較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