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和工業4.0雙核驅動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升級
2015/3/21 8:34:2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互聯網+”遇到工業4.0會發生什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的部分提到:“制“互聯網+”遇到工業4.0會發生什么?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目前,“互聯網+”行動計劃”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理念強調創新與融合,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融入經濟生活各個領域。
“工業4.0”,是國家發展戰略之一,著力于智能化制造,以物聯網等為技術基礎,整合、開發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
首先,信息技術融入工業,有助于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比如智能制造可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材料及能源消耗。無論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還是力圖增強工業競爭力的德國,這一發展思路都是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歷次工業革命,除了生產力的飛躍,也都帶動了信息和資訊傳播:蒸汽動力加速了書本印刷,電力帶來了收音機、電視、電話,而信息技術革命更是直接引發數據大爆炸。新一輪工業革命與信息技術發展并行共舉,同為經濟大國和工業大國,中德同時瞄準了這一發展先機。
“工業4.0”仍處于初期階段,還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比如,對于這一新理念和新戰略,有很多內容尚待界定和明確。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主席赫伯特·林哈德就指出,德中兩國可在標準化方面開展合作,這有助于推動“工業4.0”發展。
以“數字經濟”為主題的漢諾威IT展,德方選擇中國作為合作伙伴國,顯示出兩國促進產業融合、力推數字化生產的合作意愿。
中國市場規?氨日麄歐洲,這一優勢單個國家難以比擬。1987年9月20日,德國教授維納·措恩在北京參與發送中國首封電子郵件。談到如今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措恩連呼“奇跡”。他認為,在這一領域,中國已具備較強的全球競爭力,軟件行業優勢尤為突出,有著廣泛的年輕人才儲備。
目前,工信部與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這份綱要被外界稱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其中就提到將借鑒德國工業4.0計劃,在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工業4.0是德國在2013年4月舉行的漢諾威IT展上正式推出的新工業戰略計劃!爸袊圃4.0”在路徑選擇、發展方式等多個方面借鑒了德國工業4.0計劃,所以稱為“中國版工業4.0”。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版工業4.0”其目的都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虛擬系統,使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新戰略推動“中國智造”發展
在漢諾威,馬云“刷臉”,海爾拿出“空氣盒子”,大唐電信展示“車聯網”,“中國創造”讓IT發燒友和業界專家擊節叫好。多款中國產品獲得漢諾威工業設計金獎,也是“中國智造”得到國際認可的明證。
此外,在互聯網環境下,各行業“新桃換舊符”,轉型中的后發優勢會更加顯著。面對互聯網環境,必須投入大量資源轉變舊有商業模式及內部結構,而中國多數企業并不需要經歷這樣的適應過程,這是中國的優勢。
過去很多年,在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支撐下,“MADEINCHINA”遍布全球。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占比約20%,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不過,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疲弱,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形勢嚴峻,挖掘制造業的增長潛力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抓手。因此,“中國智造”成為關鍵的突破口。
中國智造的提出,為企業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比如,3D打印、工業機器人、云計算、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眾多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蓬勃涌現,為制造企業實施產業轉型與升級提供了機遇。
不過,無論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都要經歷從產品策劃、研發、生產到交付、用戶體驗、用戶交互,再到產品迭代升級的螺旋上升過程。其中的實施難題并不會少。
如何脫離低端生產鏈的境地實現升級,道路并不平坦?梢哉f,對于傳統制造企業來說,轉型路上,必將遭遇創新技術的難題、結構優化的難題、綠色發展的難題、人才支撐的難題,等等,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
這顯然不是一個輕松的課題。不過,從微觀入手,先易后難,全面實現智能制造指日可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