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剩余產能看世界石油供需形勢
2014/9/3 10:35: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剩余產能看世界石油供需形勢盡管今年烏克蘭、利比亞等地緣政治風險事件導致原油市場出現較大波動,不過,橫向比較來看,年初至今的油價波動仍是近年來波動最小的一年。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14年WTI主力合約期貨價格最大波幅19%,布倫特主力期貨價格最大波幅13%。石油工業剩余產能的存在使大量建設資金被壓占,不能及時產生經濟效益,對于油氣田來說顯然有負面影響,自然希望其沒有或者越少越好。
不過,剩余產能的存在也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或正面作用。從生產方考慮,它是應對某些國家出現自然災害、罷工、動亂,甚至局部戰爭等意外事件的戰略性儲備。對已建成的產能來說,這只需要打開或關閉閥門等現有設施,較容易做到。
由于緊臨需求迫切的市場,石油進口國沒有或僅有少量剩余產能,因而全球剩余產能主要出現在石油輸出國,特別是歐佩克國家。
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石油儲量和勘探潛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兩國一直籠罩在戰爭、封鎖或內亂的陰云下,難以進行正常的石油生產,更談不上深入的勘探了。
數據顯示,伊朗產量在正常增長背景下達到的峰值為1974年的3.025億噸,而后突然下降,而2008年和2012年產量分別為2.145億噸和1.749億噸,依次為峰值的70.9%和57.8%。伊拉克也同樣在正常增長背景下達到的產量峰值為1979年的1.686億噸,而后突然下降,2008年和2012年產量分別為1.193億噸和1.524億噸,依次為峰值的70.8%和90.4%。
委內瑞拉的產量峰值為1970年的1.959億噸,在經歷多次內部動蕩特別是國有化后,2008年和2012年產量分別為1.656億噸、1.397億噸,依次為峰值的84.5%和71.3%。近年受戰亂、動蕩困擾的利比亞和尼日利亞的石油產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不過,這些干擾因素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一旦這些國家的發展勢頭得以恢復,將大大提高其生產能力,歐佩克國家的剩余產能也會大幅增加。如戰后的伊拉克,2012年比2003年增產8640萬噸,年均增長率達9.74%。
還應注意到一些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大國的情況。在蘇聯解體前,俄羅斯石油產量在1988年達到峰值5.682億噸,解體后產量急劇下降至3億噸左右。本世紀初的油價走高給俄羅斯石油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產量上升到4億噸,并最終在2012年達到5.262億噸,與峰值大致相近。俄羅斯亞洲部分勘探開發程度甚低,如果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可獲得大幅度持續上升。
上述兩類重要產油國非正常減產的背景,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歐佩克國家剩余產能與油價的關系。在二者的相互影響中,剩余產能變化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剩余產能數量的變化遠低于這些國家減產所造成的世界石油供應量的變化。因而,歐佩克欲以主動變化剩余產能數量來影響市場油價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需要關注的還有世界石油消費趨勢。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世界石油消費量在2007年達到39.394億噸油當量,其后曾有所降低。以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計,石油消費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59%,占世界石油消費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57.02%降至2012年的50.18%。許多發展中國家同期石油消費量保持增長,中國(大陸)和印度占世界石油消費量的比例分別由2007年的9.21%和3.26%升至2012年的11.71%和4.15%。
OECD國家石油消費量的降低,雖然確有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經濟影響較為嚴重的因素,但也呈現出依靠科技進步,其化石能源消費量及占一次能源比例有所降低的總趨勢。隨著經濟的較快發展,OECD國家石油消費量的下降趨勢將持續下去并有所加大。
發展中國家也將充分利用科技進步和后發優勢,陸續走上節能節油、降低石油消費量之路。中國在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高速發展之后,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特別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將有重大調整,能源消費強度、能源和石油消費彈性系數都將持續走低,從而使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率逐漸降低。有不少專家預測,大致在2040年前后,中國石油消費將接近零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印度在稍后時間也會出現類似變化。這兩個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的變化將對世界石油市場產生明顯影響。
此外,由于吸取了石油危機和油價大起大落的教訓,大部分石油進口國已具有相當數量的石油儲備。截至2012年年底,IEA成員國的儲備總量已達16億桶,約合2.18億噸,占世界石油年消費量的比例已相當或超過歐佩克剩余產能。中國到2015年也將擁有相當于兩個月進口量的石油儲備,并可能在2020年左右使其達到3個月進口量。由于這些石油儲備更接近消費者,其在應急和平抑油價上的作用要超過歐佩克的剩余產能。
還需注意直接影響世界貿易的進口格局變化。作為頭號油氣進口大國的美國,2001年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量分別占全球的27%和43.3%。由于以頁巖油氣為代表的非常規油氣的大發展,2012年,這兩個數據分別降至22%和8.6%,美國可望在2020年前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其后石油凈進口量將大幅度降低,甚至接近于零。這一重大變化也使石油輸出國的出口壓力大為降低。
綜上所述,石油供應量趨于加大,需求量增長勢頭趨緩甚至有所降低,將使本世紀初期、中期世界石油市場總體上呈現寬松的局面。就其資源保障程度而言,可以說是供需寬平衡、供略大于需。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出口國和進口國更容易實現相互依賴、互利雙贏的目標,非市場因素對石油生產、消費乃至價格的影響力將日趨降低。一個更加成熟進而更加和諧的世界石油市場,會對世界經濟發展、人類文明進步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復合型催化劑優化煤制氣工藝
- 下一篇:未來幾年化工產業新增產能將由煤化工工藝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