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是生態建設利器
2014/5/11 10:35: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信息化是生態建設利器最近,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這無疑是福建的重大利好。當然,國家在給予福建政策指導的同時,也出了一道大題,就是要福建先行先試,引領示范。因為生態,不單是福建的事,也是全國的事;不單是福建科學發展的選擇,也是全國科學發展的選擇。生態本意是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自有生命開始就有了生態,它也是一個演進過程。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生態漸漸招架不住了,不由自主地偏離了方向,人們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重視生態,無疑是暴殄天物,自我造孽。因此,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讓生態補上現代化的課,正本清源,從容地站在工業化的肩膀上。
福建山清水秀,是天賜的生態之園。森林覆蓋率65.95%,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2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9.5%。12條主要河流水質常年保持為優,水域功能達標率為98.4%。雖然基礎好,但不等于可以高枕無憂。福建還有許多荒山,林分質量參差不齊,時常也有行人在大街上捂鼻子、帶口罩,經濟與生態矛盾日益突出。生態質量與百姓的期待、國家的要求還有差距。福建要抓緊實現生態現代化,做全國的生態標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生態建設,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的倍增性和滲透性將賦予生態建設新引擎,加速快進,回歸應有的狀態。沒有信息化的生態建設,就像沒有武器的士兵,一樣抵擋不了現代農業、工業的沖擊,也會被迅猛的經濟浪潮沖垮。推進生態信息化,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發力:
一是創新發展。就是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現代經濟不僅講規模、講速度,更重要的是講質量、講效益,我們必須從節能、減排、降耗、增效上下工夫。要想做到這一點,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是不二之選。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將顛覆時空界限,打破生產要素的約束,增強實體經濟的張力和彈性。要推進企業信息化,普及應用系統軟件,包括OA、ERP、CRM、SCM、CAD、CAM、CAPP、PLM等,普及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生產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維化、精益化。大幅度提升服務比重,使生產與消費契合,需求與供應平衡,遠離過剩之痛,實現循環經濟。創新發展不是某項技術的創新,而是處處創新、時時創新、人人創新。實施IT改造,需要大量信息化的明白人,要大力推行CIO制度,不僅傳統產業,IT企業也要有CIO,實現傳統與IT思維的無縫對接。
二是創新保護。就是充分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強環境保護和監管。現階段生產與污染往往相伴而生,甚至人群過度集中,也會產生污染。被動治理容易生成二次污染,也難以標本兼治。污染不僅要治,更要防。物聯網正是實現監測監控、動態預防的有效手段。要鼓勵企業自建相當規模的物聯網系統,并且將這些系統連接到專業的監控平臺。對江河水系、城市內河以及城市空氣,都要建設物聯網設施,實時監測監控。森林是生態之源,森林防火更要引入物聯網系統,不僅要及時發現火警,還要對進入林區人員進行監管,把森林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要利用衛星資源,對全省生態狀態進行監測,不僅關注陸地,也要將視角推向海洋。
三是創新管理。就是推行大數據生態管理,用數據來說話、用數據來管理、用數據來決策、用數據來創新。要建立綿密的生態數據系統,至少應包括:數據標準,即數據采集、匯總、分析實現標準化。數據內容,即采集指標能客觀且全面反映生態狀況,并實現量化。數據質量,即數據能夠通過視頻、圖片、聲音等有效印證,并且可溯源。數據可視化,即用圖形、動畫等方式展現數據及之間的關系,讓人一目了然。數據監督,即數據源向百姓開放,讓百姓監督數據,提供數據,保證數據質量,經得起公眾質疑。比如,PM2.5數據是怎么來的,是用什么設備測的,采集點是否科學;森林覆蓋率是怎么統計的,林分狀況如何,荒山都在哪里,每年造林位置、實效,花費多少等。只有公開透明,才能杜絕吹牛數據,讓數據造假無處遁形,防止年年造“零”。數據生態管理能否推行,關鍵看領導,因為大數據是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一把手工程。(作者為福建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處長)
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作者:劉正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打造中國裝備走出去的高地
- 下一篇:需求低迷庫存高企 國內石油焦市場跌聲一片